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5884598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南京市栖霞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一 (23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干bi 根深d固 栈桥 吹毛求疵 2请用正楷或行楷字体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对下面的毛泽东书法作品沁园春春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 B.是草书,笔意奔放,气势贯通。 C.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D.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4.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1)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2)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

2、花阴)(3)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4) 骊山四顾, ,当时奢侈今何处? (张养浩山坡羊)(5) 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6)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战国策)(7) 夫战,勇气也。 , , 三而竭。 (曹刿论战)(8) 诗经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水浒中整理给人物所起的绰号,大多极具艺术特色:吴用绰号“智多星”,喻示他足智多谋;花荣绰号“小李广”,喻示他箭法高超。B骆驼祥子里祥子一次送曹先生去看电影,在茶馆里碰见了饿晕倒在地的老马。老马是一个有自

3、己车的车夫,他的悲惨遭遇给祥子最大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C格列佛游记中,“耶胡”喜爱收藏闪闪发光、颜色多样的石头,为了争夺有很多这种石头的田地,“耶胡”之间往往会发生最激烈、最频繁的战争。D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了解“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提及。6. 下面对艾青的短诗礁石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A诗的第一节描述海浪一个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一个“扑”字凸显了浪之气势汹汹。B诗的第二节用一个“但”字转折,强

4、调了礁石立场坚定、态度从容,对胜利充满信心。C诗人让浪花拍打礁石的自然现象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这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不断地扑向礁石的浪象征着恶势力,而礁石则是正义的化身。 二 (4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8分)【古诗阅读】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7诗人在本诗中借海棠花说理教育后辈。诗人通过描写和对比,写出未开花的海棠花 的特点,藉此告诫子女 。(3分)【古文阅读】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5、。”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原:原国。 裹:携带。 金:锣。 姑:暂且。 卫:卫国。 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这里是告知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8下列句中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B遂罢兵

6、而去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D有君如彼其信也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遂与大夫期十日 是亡吾信也 原人闻曰 遂自驱车往 10. 文言文中“故”字有多种含义,请解释例句中“故”字的含义,根据义项写出含有“故”字的课内文言文例句。(4分)义项: 。 例句:以风疾之故而失信。义项: 。 例句:广故数言欲亡。义项: 。 例句:温故而知新。义项:因此、所以。 例句: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 12选文对于晋文公的描写,采用了原人、卫人和孔子的记述,目的是 ;选文对于魏文侯的描写,最能表现他品质的行动是“ ”。(2分)(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

7、5题。(11分)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入冬后北京最冷的那天晚上,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家里的人都出了远门,没有饭辙儿(北京方言,指吃饭的门路),要不我是不会在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到这里吃晚饭的。正是饭点儿,小饭馆里顾客盈门,只剩下靠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虽然只要一开门,冷风就会乘机呼呼而入,别无选择,我只好坐在了那儿。服务员是位模样儿俊俏的小个子始娘,拿着个小本子,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一口外地口音问我:您吃点儿什么?我要了三两茴香馅的饺子和一盆西红柿牛腩锅仔。很快,饺子和锅仔都上了来,热气腾腾的扑面撩人,呼啸寒风便都挡在了窗外了。埋头吃得热乎乎的,觉得忽然有一股冷风吹来,抬头一看,一位老头已经走到我

8、的桌前,也是别无选择地坐了下来。在我的对面坐下来之后,大概看见我正在望着他,老头冲我笑了笑,那笑有些僵硬,不大自然。也许,是为自己一身油渍麻花的破棉袄感到有些羞涩,和这一饭馆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对应得不大谐调。我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或许还没有我大,只是胡子拉碴的显得有些苍老。我猜想他可能是位农民工,或者刚刚来到北京找活儿的外乡人。他坐在那里,半天也没见服务员过来,便没话找话的和我搭话,指指饺子,问我饺子怎么卖?我告诉他一两三块钱吧。他立刻应了声:这么贵!这时候,那个小个子姑娘拿着小本子走了过来,走到老头的身边,问道:你吃什么?老头望了望她,多少有点儿犹豫,最后说:我要一碗米饭。姑娘弯下头在小本子

9、上记下来,又抬起头问:还要什么?老头说:就一碗米饭!姑娘有些奇怪:不再要点儿什么菜?老头这回毫不犹豫地说:一碗米饭就够了。然后补充句:要不麻烦你再给我倒碗开水!姑娘不耐烦了,一转身冲我眉毛一挑,撇了撇嘴,风摆柳枝般走了。过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姑娘把一碗米饭端上来,更不要说那一碗开水了。在这样一个势利眼长得比鸡眼还多的社会里,人们的眼睛都容易长到眉毛上面,很多饭馆都会这样,不会把只要一碗米饭的顾客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他们眼里几乎是乞丐一样呢。姑娘来回走了几次,大概早忘了这一碗米饭。我悄悄地望了一眼对面的老头,看得出来,老头有些心急,也有些尴尬,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坐针毡。我很想

10、把盘子里的饺子让给老头先垫补一下,但把剩下小半盘的饺子给人家吃,总显得不那么礼貌,就像打发要饭的似的。那锅仔我还没有动,可以先让他喝几口,但一想饭还没吃,先让人家喝汤,恐怕也不舍适,而且也容易被老头拒绝。因此,当姑娘又向这边走来的时候,我远远地冲她招招手,她走了过来,老头看见了她,张着嘴动了动,一定是想问她:我那一碗米饭呢?但如今的小姑娘哪一个好惹?为了避免尴尬,我先把话抢了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给我上碗米饭!话音刚落,怕她同样嫌弃我也只要一碗米饭,便又加了句:再来三两饺子。姑娘在小本子上记了下来,转身走了。我冲着她的背影喊了句:快点儿呀!她头没有回,扬扬手中的小本说道:行哩!老头望了望姑娘走

11、去的背影,又望了望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似乎是想看看,同样一碗米饭,到底谁的先上来。一下子,让我忽然感觉偌大的饭馆里,仿佛主角只剩下了老头、姑娘和我三个人,三个人彼此的心思颠簸着,纠结着,一时无语,却有着不少潜台词。我望了望老头,也没有说话。我是想等这一碗米饭和三两饺子上来,一起给老头。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饿的时候,谁都有钱紧甚至是一分钱让尿憋死的时候。老头垂下头,不再看我。我埋下头来,吃那小半盘的剩饺子,也不敢再望他,我不知道此刻他在想什么,但生怕我的目光总落在他的身上会让他觉得尴尬。很快,也就是那小半盘剩饺子快要吃完的功夫,只听姑娘一声喊:您的米饭和饺子来了,便把一碗米饭和三

12、两热腾腾的饺子端在我的桌子上,同时也把老头的那一碗米饭端在桌上。可是,抬头的时候,我和姑娘都发现,对面的老头已经消失在寒风中。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13小说中老人从坐下到离开,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阅读全文,揣摩老人心理,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3分) 坐下时羞涩点饭时 等饭时 遭冷遇后 离开时愤懑14小说中多次出现对“寒风”“冷风”描写,请简析其作用。(4分) 15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含蓄地表达了哪些主旨?(4分)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619题。(14分)文学的虚构虚构对历史或新闻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但对文学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 文学通过虚构重组现实,获得比现实本身更具吸引力的艺术世界,引发对现实的新感受。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一段妙趣横生的际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暗香浮动的诗意但大多数时候,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只是零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