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884447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3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扩充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一) 人力资源的内涵(广义)是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长期规划(五年及以上的计划)、

2、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4、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人员供需平衡等。5、人力资源费用

3、计划。费用计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等。企业组织信息的特点信息:通常是指一方传递给另一方的某种消息企业组织信息:是指经过加工整理,在企业生产经营 活动中可以被利用又反作用于生产经营的数据和资料。 1、社会性 2、流动性 3、不规则性 4、连续性 5、新陈代谢性 6、浓缩性 7、替代性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 5、适用性原则 6、经济性原则一、 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一) 调研准备阶段1、 初步情况分析。了解情况,提出假设的调研主题。2、

4、 非正式调研。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问题所在。3、 确定调研目标,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项目的重点。(二) 正式调研阶段1、 相关信息的来源:1.原始资料2.二手资料2、 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3、 实地调查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一)档案记录法这种方法可以用语采集组织过去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1、 决策机构的效果。指从接到一项要求或一项情报,到开始正式研究的时间。2、 决策效率。指接到相关情报后到做出决策的时间。3、 决策效果。指因采取该项决策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4、 执行效率。指在某个问题决定后,从开始执

5、行到取得执行结果的时间。5、 文件审批效率。指一项报告或其他文件从转到负责人手中到批复的时间。6、 文件传递效率。指文件从发出单位至到达接收单位的时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传递效率。(三)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与档案记录法的主要区别: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可以用语采集组织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各横向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各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以及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等具体方法:1、 询问法(1)当面询问法优点: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调查者可以直接、深入地了解与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6、 缺点:耗时长;成本高;调查结果易受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调查范围较窄,采集到的信息不具代表性。适用: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2)电话调查法优点:成本底,速度快,调查面广,量大,还能设置统一的调查询问表格,采集的数据便于统计处理。适用:适用于要及时采集的一些简单信息,尤其是在只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某种情况的看法,如是与非、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要与不要等(3)会议调查询问法优点:调查者可以直接倾听被调查者的观点;调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与当面询问法相比,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较底,效率较高。缺点: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过

7、程中,被调查者易受他人影响。适用:学者、专家或企业高层人士(4)邮寄调查法优点:成本低;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调查面广、量大,采集到的信息广泛、全面;不受时间限制,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缺点:邮寄往返麻烦,耗时长,回收率低,有时甚至会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给统计、分析和归纳造成很大的困难。适用:采集内容比较简单,答题要求不高,时限较长的调查。(5)问卷调查法适用:费用适中,回收率较高,效果良好。(6)日记调查法2、 观察法优点: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他们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采集到的信息可信度较高。缺点:被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

8、把握其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时间延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具体方法:(1) 直接观察法。优点:能较客观地获得高准确性的第一手资料。缺点:调查面窄;耗时长;有时会被被观察者觉察,引起误解。适用: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被调查内容固定但调查地点可变的调查。(2) 行为记录法适用: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调查地点固定的调查。 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是指对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并对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包括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检索。第二单元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

9、一、 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一) 可靠性分析(二) 数理统计分析(三) 经济学分析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经济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S W O T分析法。S表示组织优势;W表示组织劣势;O表示组织面临的机会;T表示组织面临的威胁组织面临的是计划还是威胁,拥有有多少优势、多少劣势,主要取决于组织实力。二、调研报告的撰写 撰写调研报告必须坚持真实、完整、客观和适用的原则,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必须说明调研资料的来源,以示可靠性2. 必须说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示资料的科学性3. 必须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示资料的可信性4. 必须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三、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一)企业组织

10、信息的传输(二)企业组织信息的存储(三)企业组织信息的检索一、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主要包含以下几点要点:1、 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劳动定额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2、 劳动定额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3、 劳动定额可以采用多种计算方法。4、 劳动定额是在生产或工作进行之前预先制定的。5、 劳动定额所规定的是完成合格产品或符合质量要求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二、劳动定额的种类(一) 按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分类 1、时间

11、定额 2、产量定额 3、看管定额4、服务定额5、工作定额6、人员定额7、其他形式的劳动定额(二)按劳动定额的实施范围分类 1、统一定额2、企业定额 3、一次性定额 (三)按劳动定额的用途分类 1、现行定额2、计划定额 3、设计定额4、不变定额 (四)按劳动定额编制的综合程度分类 1、时间定额2、产量定额 (五)按劳劢定额的制定方法分类 1、经验估工定额 2、统计定额 3、技术定额 4、类推比较定额 (六)按劳劢定额水平高低分类 1、先进定额 2、平均先进或先进合理定额 3、落后定额 (七)按劳劢定额反映的生产工艺特点分类 (八)按其他标志分类 三、劳动定额的工作内容(一)劳动定额的制定(二)劳

12、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四)劳动定额的修订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采取以下几项标准:1、 劳动定额的大小。2、 是否按劳动定额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3、 是否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做到“日清月结”。4、 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工时定额和产量的换算T=1Q Q=1/T Q:工时定额 T:产量定额一、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P16 (一)与设备、工具有关的因素 (二)与生产情况、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三)与操作方法有关的因素 (四)劳动力的配置与组织有关的因素 (五)与工作地有关的因素 (六)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二、制定劳劢定额的科

13、学依据 P17 1技术依据。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2经济依据。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三、制定劳劢定额的要求 “快、准、全”是一项基本要求。 四、定额制定方法的评价 五、劳劢定额管理制度的概念 是企业员工在定额工作方面的行动准则和活动规范。 是劳动定额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时应从企业现实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管理文件的水平出发,不能脱 离实际。 管理制度要适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14、制定和修改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应坚持简练、细致、全面的基本原则。【能力要求】 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P191、经验估工法。 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全”的要求。 缺点: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偏高、偏底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2、统计分析法3、类推比较法做法:(1)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同的零件或工序进行分组排列,在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并根据直径、长度、精度、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2)根据典型定额来类推比较,制定同类型相似零件的工序定额。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

15、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 缺点: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4、技术定额法步骤:1、分解工序 2、分析设备状况 3、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 4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P20 (一)简单算术平均法 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 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二)加权算术平均法 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 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知识要求】 P25 一、企业工时消耗的概念 工时消耗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生产作业活动中的时间耗费。 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将员工整个工作班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按照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所作出的区分。 对工时消耗进行分类的目的: 1.研究员工在工作班内的工时消耗的实际情况。 2.掌握工时消耗的构成。 3.找出工时损失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 4.减少不必要的工时损失 5.总结先进生产者在工时利用的先进经验,为制定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