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 笔记(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5879246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乌 笔记(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慈乌 笔记(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慈乌 笔记(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慈乌 笔记(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慈乌 笔记(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慈乌 笔记(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乌 笔记(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慈烏夜啼教材分析一般學生文體古體詩閱讀理解主旨理解作者白居易藉著慈烏想念母親而夜夜啼叫的情景,說明母愛的偉大,並勸諭世人奉行孝道.詩句理解1. 前八句為敘述。慈烏失其母是事情的原因,事情的經過是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而旁人的反應為聞者為沾襟,接這旁觀者由啼叫聲想到原來是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2.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旁觀者根據前面的推測提出自己的想法。3.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由吳起不奔喪之事,表現出作者對不孝者的悲嘆與責備,所以作者說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4.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用譬喻讚美慈烏的孝心。作者姓名白居易.經歷及其影

2、響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內容重在社會寫實,能反映民間的疾苦。白居易文章精切,擅長寫詩,其詩平易近人,是中唐著名的詩人,與元稹文風相近,世人號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唱和,並稱劉白。修辭借代鳥中之曾參設問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譬喻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映襯昔有吳起者鳥中之曾參疊字啞啞 夜夜夜半啼 / 第六課 慈烏夜啼作者題解題 解 一、作者白居易藉著慈烏想念母親而夜夜啼叫的情景,說明母愛的偉大,並勸人要行孝。背景資料 一、本詩選自白居易集.二、作者白居易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的母親去世時,所以他看到慈烏的舉動,才會感觸特別深.作 者 一、姓名: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二、

3、特色: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內容偏重描寫現實社會,能反映人民的疾苦。是中唐著名的詩人。三、著作:後人編有白居易集。 慈烏夜啼 課文結構分析表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敘事 客觀描述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主觀感受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抒情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心理推想 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反例申斥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議論 正例讚嘆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課文理解第六課 古體詩選慈烏夜啼 (一)前面八句為敘述。 烏鴉的叫聲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終年、整年 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眼淚沾濕衣襟 夜夜夜半啼,聞者淚沾襟; 聽到的

4、人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餵養(二)中間四句為旁觀者根據前面的推測而提出自己的見解。 難道 你 特別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不堪、不能忍受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三)由吳起母歿而不奔喪之事,表現出作者對不孝者的悲嘆與責備。 死亡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這一類的人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又。這裡是加強語氣。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語譯慈烏失去了牠的母親,啞啞的發出哀傷的聲音。無論日夜都不肯飛往別處,終年守著過去與母親所棲息的樹林。每晚到了半夜就啼叫,聽見的人都為他淚濕衣襟;那哀傷的啼聲中好像告訴人們,牠還沒盡到反哺的孝心。難道眾鳥就沒有母親嗎?為什麼只有你的哀傷怨恨特別深?應當是

5、你的母親太慈愛了,所以牠的死才使你悲傷得無法承受。從前有一個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了,竟然不回去奔喪。可嘆啊!像這一類的人,他的心還比不上慈烏這般的鳥禽!慈烏啊!慈烏!你是鳥類中最孝順的曾參。第六課 慈烏夜啼 文意理解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1、以烏鴉啞啞聲增加失去母親的悲傷感覺.2、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慈烏不忍心離開從前和母親居住的地方,顯示出慈烏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夜夜夜半啼】1、表現出慈烏思念母親。2、句中夜夜由前面的晝夜、經年而來,因為經年累月如此,所以用夜夜來強調。3、在夜半時,一片寂靜中只聽見慈烏思念母親的叫聲,讓同樣是孝子的人,更加思念母親.【聞者為

6、沾襟】表示慈烏啼叫聲悲悽,聽見的人都為他淚濕衣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1、這兩句是寫慈烏的哀思之情。2、為什麼要夜夜夜半啼呢?原來是牠還沒盡到反哺的孝心。、未盡反哺心意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1、是作者自問自答。2、作者推想慈烏夜啼的原因,也是作者感嘆母親的恩情深厚,自己卻無以回報。【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1、舉吳起為例子,以吳起不孝的行為和慈烏對比,突顯出慈烏的孝心,而且勸人們要孝順。2、慈烏都知道要盡孝了,何況人類為萬物之靈,如果不知道要報答親恩,那麼連禽獸都不如了。【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用責備

7、的語氣責備不孝的人.【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連用兩次慈烏,有讚美慈烏的意味。第六課 慈烏夜啼 字詞解釋第六課 慈烏夜啼 字詞解釋啞啞形容烏鴉的叫聲。經年終年、整年。故林舊林,指往日與母親所棲息的樹林。沾襟眼淚沾濕衣襟。襟,上衣的前幅。反哺慈烏初生的時候,母鳥餵養牠,等牠長大了,便捕取食物來餵養母親,這叫做反哺。引申為報答父母的恩情。哺,餵養.豈難道。爾你。悲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歿死亡。嗟哉嘆詞。斯徒輩這一類的人.斯,此、這。徒、輩,都是類的意思.第六課 慈烏夜啼 詞性使爾悲不任代名詞。 指你。斯徒輩名詞。 即類。嗟哉嘆詞.喪不臨名詞. 有關哀葬死者的事宜.第六課慈烏夜啼

8、相似字 襟沾襟:津,同衿,上衣的前幅.噤噤若寒蟬:盡,閉口.嗟嗟哉斯徒輩:街,嘆詞.蹉蹉跎青春:搓,虛度光陰。磋切磋:搓,學習時與朋友相互討論。第六課 慈烏夜啼 破音字 人使爾悲不任.任 任先生。 認 職務、任務。 桑 母歿喪不臨。喪 喪 喪失. 身鳥中之曾參。參 參 參與。 嵾參差不齊。第六課慈烏夜啼 修辭譬喻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設問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借代鳥中之曾參(以曾參借代孝子)映襯昔有吳起者、鳥中之曾參(以吳起的不孝對比出孝順的慈烏是鳥中之曾參)【 】8借代是指在語文中,借用其他部分的名稱或與據來代替一班經常使用的名詞或與句,如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帆代船,何

9、者不是借代的使用? (A)老圃黃花借代為菊花 ()綠衣不論風吹雨淋,每天都按時送信到每戶人家綠衣指的是郵差 (C)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曾參指的是孝子。(D)爾獨哀怨深爾指的是我。【】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是描寫慈烏未能盡孝道的遺憾,下列成語中何者可以用來描述相同的意思? (A)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B)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D)歲月不待人。【】0請選出兼具視覺及聽覺摹寫的句子: (A)昔有吳起者,母默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B)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C)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D)夜夜夜半

10、啼,聞者淚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為什麼慈烏經年守故林?()慈烏不喜歡四處遷徙 (B)慈烏和母親感情深厚,不忍心離開從前居住的地方()慈烏一生只會定居在同一個地方 ()慈烏已經老得飛不動了.【 】2關於下列的語氣判斷,何者正確?()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責備(B)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讚嘆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責備(D)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讚美。【 】.慈烏夜啼以吳起的不孝與鳥中之曾參對比出慈烏的孝順,這使用了映襯的修辭,請問下列哪一選項亦使用映襯?(A)你有個活蹦亂跳的身體,而我是個長年臥病的妹妹(劉幕沙 春心) (B)我沒有忘記自己站在花前的喜悅,大自然衣花衣草生長的

11、韻律,教給我再生的秘密(簡媜 美麗的繭) (C)在二時於年後,當我不自覺著迷上書法時,覺得那書法中全是生命中的頓挫點捺(蔣勳 可有可無的書畫緣分) (D)冬天裡,晌午的太陽,像一床鵝絨被,溫暖而輕巧(於梨華 夢迴清河)。【 】慈烏夜啼作者白居易描寫慈烏夜夜夜半啼,據你的推測,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慈烏習慣於每天夜裡啼叫()慈烏還沒盡到反哺的孝心 (C)慈烏思念母親 (D)在寂靜中聽見慈烏的叫聲,讓同樣是孝子的人更加思念母親。【】1。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此詩句中的使用了下列何種修辭?(A)摹寫 ()譬喻 (C)排比 ()設問。【】16下列詩句中何者使用譬喻修辭? (A)百鳥豈無母,爾獨哀

12、怨深 (B)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聲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 】7.慈烏夜啼中,作者提到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下列哪項敘述是錯誤的?()吳起和慈烏一樣孝順 ()作者責備吳起這一類不孝順的人 ()藉著慈烏的孝順對比出吳起的不孝(D)作者認為慈烏都知道要孝順了,人類如果不孝順就連慈烏都不如。 選入適當的選項(一題三分,共五十四分)【 】下列何者為慈烏夜啼的文體?(A)記敘文()新體詩 (C)古體詩 (D)近體詩。【 】下列何者為慈烏夜啼的作者?(A)李白 (B)白行簡()杜甫 ()白居易。【 】下列何者的詩風為淺顯易懂,內容偏重描寫現實社會,能反映人民的疾苦?(A)李白 (B)白行簡(C)杜甫 ()白居易。【】.借代是指在語文中,借用其他部分的名稱或與據來代替一班經常使用的名詞或與句,如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帆代船,何者不是借代的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