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黄山奇松第2课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87522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黄山奇松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6黄山奇松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6黄山奇松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6黄山奇松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黄山奇松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黄山奇松第2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16.黄山奇松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 三维目 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 点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资源PPT课件预习设计1了解黄山奇松的生长环境以及迎客松的信息学 程 设 计导 航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5分)1. 知道徐霞客的诗句赞美的是黄山。2.回忆课文,读第一段。二

2、、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20分)1寻找观松处,从文中找依据。(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用肯定的语气朗读。2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小组交流。任务驱动:【学习单一】(1)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用“=”划出。(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表示出来。(3)这三大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又“奇”在哪里?用“ ”标出关键字词或语句。()(自学时间:4分钟)3.展示:(1)站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三大奇松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2)体会总分结构,总起句是:(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3)了

3、解三大名松中最出名的,在文中找依据。(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4)朗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5)感受迎客松的奇特之处。(姿态奇:长在悬崖边上,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相机理解“遒劲”(雄健有力),并读好这个词。(6)理解“饱经风霜”。(7)交流搜集的资料体会迎客松的“饱经风霜” 。(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

4、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8)感受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9)读出迎客松的勃勃生机。(10)口头完成填空(因为 ,所以 。)(11)想象迎客松会说什么,感受灵性:热情好客。(12)感受迎客松的魅力,朗读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13)通过朗读把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6任务驱动:自由读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再次感受黄山松树的“奇”。(自由朗读)7.展示:(1)看图,猜松树的名称,并说出理由。(2)交流“陪客松”奇在哪里?(如同绿色的巨人)(3)看图,猜松树的名称,并说出理由。(4)交流“送客松”奇在哪里?(姿态独特

5、,枝干蟠曲,如天然盆景)(5)理解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是黄山、大自然。(6)扮演送客松。朗读感悟。(7)完成这个填空: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7争当小导游: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10分)1.学习第三段,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多2. 欣赏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任务驱动:【学习单二】 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像 (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3.讨论,完成想象写话4.展示交流:四、拓展延伸

6、,创造生活,积淀情感。(5分)1.为黄山奇松写广告2.展示交流:五、明确任务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同学们,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诗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多媒体课件)2是的,(出示多媒体课件)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板书: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齐读第一段)3黄山风光千千万,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黄山

7、奇松到底奇在何处?这一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黄山奇松的动人风采。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1 先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个最妙的观松处,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点击多媒体)看,这就是玉屏楼,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 也是大家公认的理想的观松处,你能把这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吗?2 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它们又分别奇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5导学:(1)站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三大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2)这段层次分明,采用了什么

8、结构?哪句是总写,谁来读一读。用“”划出。(3)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 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多媒体出示句子)师:是呀,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4)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你找到哪些关键字词?(多媒体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5)这一句首先介绍了迎客松姿态优美,这是一奇。(板书:姿态奇特)(6)除了姿态奇,从这第一句话中你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理解“饱经风霜”。(7)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近千年,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千年之中,

9、迎客松经受了哪些考验?(想象说话,可提示:盛夏酷暑、寒冬腊月、暴风骤雨-)“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呀!(8)从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强)(9)谁来读这句,读出迎客松的勃勃生机。(指读、齐读)(10)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口头完成填空(因为 ,所以 。)(多媒体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作者的联想惟妙惟肖,这也可以说是迎客松的第三奇(板书:热情好客),齐读。(11)组织反思:一年年寒冬酷暑,一度度风霜雨雪,再看迎客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看上去就像人的臂膀,给你什么感觉?用书

10、上的一个词遒劲,再看这松针,浓绿、茂密,这就是郁郁葱葱。(12)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适时评价)(13)你们知道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好多宾馆、饭店也在显眼处画上一棵迎客松,作为热情好客的象征。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历代的文人墨客游历黄山,曾写下了许多诗篇,有这样一首赞美迎客松的诗:(出示多媒体)范读、齐读(14)指导朗读: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

11、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它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6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7导学:(1)学到这儿,我们不妨轻松一下,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多媒体图片“陪客松”。)(2) 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板书:绿色巨人)(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在你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指名读,男生齐读句子。(3)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出示多媒体图片“送客松”) 说出你的理由。(4)送客松有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板

12、书:天然盆景)(5)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黄山、大自然)(6)送客松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它好像在说什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适时评价: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指名读,女生齐读句子(7)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了吗?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陪客松”。因为( ),所以人们称这棵松为“送客松”。(8)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

13、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一起把第2小节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出示多媒体:第2小节,点击音乐)7争当小导游: (出示多媒体:如果“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普通话标准,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现在你能去应聘吗?谁愿自告奋勇尝试一下学生介绍(出示名松图)(评价:口齿清楚、落落大方,真是个不错的导游;抓住了松树的“奇”介绍得绘声绘色。)8.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写作特点:(1)作者在介绍三大名松时,用了三个词,(出示:如同、如同、好像)请你仔细读读这三个词前后的语句,想想

14、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小结:作者在介绍三大名松时,都是先实写自己看到的松树姿态,然后展开联想,这样读者即使不能亲眼看到黄山奇松,也能在脑海中想象,黄山奇松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就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2多媒体出示第三段:引读3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多媒体)4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那让我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写话。5.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6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7反馈交流情况。8.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有详有略,并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我们介绍了黄山奇松的秀美。9这么多的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每一棵都不同,真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秀美。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指板书)1990年,黄山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听听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吧!(出示句子)四、拓展延伸,创造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