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860105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经验分享安全经验分享案例集合6篇人们在生产中经历的典型事件就是典型事件。 下列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检查操作井磕伤脚面1.事情经过:20-年1月29日我在加油站检查操作井,手扶操作井边沿儿蹲身下井时,就在前脚进入操作井内的瞬间,后边的右脚从井边沿儿滑落,右脚面磕到井口边儿,红肿出血。2.原因分析:(1)动作过快,过于粗心和自信,右手还拿着照相机;(2)操作井深度偏高,大于我的腿部跨度;(3)操作井边沿儿窄,宽度不到15cm,与鞋底接触面小;(4)操作井边沿儿上用柴油渡过,经查是卸油时发生溢油,油站在处理操

2、作井边儿时用带油的拖把擦拭,处理不彻底。3.防备措施:(1)在进行检查时,也要做风险辨认,确认平安后再进行检查。(2)油品漏痕一定要处理彻底。(3)登高、下井时手中不要持有其他物品。第2篇: 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1、事故、事件描述:20xx年9月某日,车间平安员及操作工甲某在一楼贴灭火器职责牌,将灭火器由器材箱内拿出,放到地上撕掉灭火器上原先的职责牌。因有事平安员离开,安顿甲某单独处理。甲某在平安员走后,将灭火器从器材箱里拿出,放在器材箱沿上撕标签,灭火器从器材箱上滑落,砸在脚上,造成脚趾骨折。2、原因分析:1)甲某平安意识不强,对将灭火器材放到器材箱沿上(器材箱底部窄,本体轻)作业的

3、危险性认识缺乏。2)甲某劳动爱护穿戴不齐全没有穿防砸鞋。3、提议采取的防备措施:1)加强平安教育,做事要稳,不要图省力。劳动爱护要佩戴齐全。2)对一些小的作业,在安顿时同样要强调平安,分析其危险性。第3篇: 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螺丝刀绝缘柄损坏,带电维修遭电击1.事件经过:2022年秋季我当时任加油站经理,一天凌晨2点左右,加油员向我反映加油站的抽水机出现断相现象,无法使用,我去检查发现抽水机主线路闸刀开关有一路线路由于接触不良烧坏。当时加油站加油车辆较多,为了不影响正常营业,我单独一人拿了个绝缘螺丝刀带电维修,维修过程忽然一股电流由螺丝刀流入身体,手臂本能的一抖,抖落带电螺丝刀。原来

4、是螺丝刀上的绝缘爱护层损坏。由于旁边没有监护人,如果不是侥幸抖落带点螺丝刀,将会酿成触电身亡惨祸。该事件未引发事故,实属万幸。2.原因分析:(1)螺丝刀绝缘层破损,起不到绝缘作用;(2)自己存有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无证、无票带电操作;(3)作业前未认真检查作业工具,未进行风险辨认;(4)用电维修作业无人监护。3.经验教训:(1)电气线路维修作业必须由专业人员断电进行。(2)检维修作业前要认真辨认风险,办理相应票证书,落实平安措施;(3)检维修作业一定要指定好监护人员。第4篇: 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井下水泵工坠井事故1.事件经过:东北某金属矿山发生一起老井下水泵工坠井事故。水泵工就是井下

5、看护抽水泵的工人,一天他没有带打火机无法点亮自己的电石灯,还凭经验摸索进入井下的电梯间,由于电梯间没有关门,又因电梯间的灯由于故障没有及时维修,导致这名老工人坠井身亡。2.原因分析:进入井下必须带打火机等照明设备,水泵工没有遵守,违章作业;井下电梯间灯光、防护门等隐患没有及时整改。3.经验教训:一个事故不是一个原因独立造成的,它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在某一个环节、时段发生的必然结果;发现的平安隐患必须得到及时整改,要重视隐患整改,每整改一个隐患就会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第5篇: 平安经验分享平安经验分享案例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危害:其一,对被害人因丢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防止死亡的后

6、果和情节对人的爱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对案件的侦破等也造成极大的侵害。为此,1997年的刑法典在第133条特别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下列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论界与实践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一)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刑法第133条规定的逃逸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指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逃避法律查究逃离现场,但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第二种指行为人的逃逸与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

7、大损失有因果关系的逃逸行为。对于第一种逃逸行为即使出现有人死亡的结果,于行为人只波及犯罪后态度的认定。而对于第二种逃逸行为,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认为属于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均与前两个罪刑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属于情节加重犯;其二,认为是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其三,认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第二、行为人肇事后,遵守了第一次违反的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注意义务,而这一疏忽造成了第二次肇事,致使前次肇事受害者之外的其他人死

8、亡。其四,“因逃逸致人死亡因仅限于差错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二次交通肇事: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笔者认为,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应当首先从立法意图和立法技术层面来考虑。第一,在立法意图上刑法增设的这一条款,反映了当时的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几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罪责而逃逸,使被害人因此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也给公安交警部门的侦查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腐化了社会善良的风俗,而且直接造成了不必要的更大的损失。为了在一定程

9、度上遏制此类状况的发生,立法者认为有必要对于逃逸的行为人予以加重处分。第二,从立法技术上看,交通肇事罪共分为三个罪刑阶段:其一、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3年下列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二、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处3年以上7年下列有期徒刑;其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三个罪刑阶段分别以分号相隔,法定刑的立法模式也是衔接型中的由轻到重的递进方式,可见立法者认为这三个罪刑阶段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由轻到重。其次,笔者进一步分析逃逸致人死亡的内涵和外延。逃逸致人死亡包含了两个条件:1、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的有罪性;2、

10、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从刑法来看,第133条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属于加重犯,尽管对于其当属结果加重抑或是情节加重有所争议,但是加重犯之与根本犯的对立却是共识。所以根据只有在行为合乎根本犯的前提下才能构成加重犯的理论,适用“逃逸使人死亡的加重法定刑的前提是行为人的交通肇事的行为构成犯罪。此如只造成一人轻伤即使逃逸并致人死亡也不能适用逃逸并致人死亡的加重法定刑。行为人的逃逸与被害人的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至于此处的被害人究竟是仅限于一次肇事后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被害人,还是逃逸过程中所谓的二次肇事的被害人暂且不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单从法律本身的文字外表并不排斥二次肇事的可能。

11、如果第一次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则二次肇事实际上就是同种数罪的情形。关于同种数罪是否进行并罚,法律并无明文规定。但一般认为,同种数罪并罚的几率要小于异种数罪,在相同的法律条件下,异种数罪必须并罚,而同种数罪那么无需并罚。(二)逃逸致人死亡可以构成成心杀人罪。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查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成心杀人罪或者成心伤害罪定罪处分。也就是说,交通肇事后逃逸可以构成成心杀人罪。对

12、于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成心杀人主要波及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认定。对此,刑法学界也一直有争论。一说认为“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仅限于成心;二说认为包括因间接成心致人死亡的情形,但不包括直接成心致人死亡;三说认为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而差错致人死亡的情形,不包括因成心致人死亡的情况。笔者认为,这里的罪过形式是针对逃逸后致人死亡的后果而言,因为犯罪人对于逃逸的行为只能是成心。所以,“因逃逸致人死亡应该严格限制在主观罪过为差错的范围内。因为刑法第133条是交通肇事罪,而交通肇事罪本身是差错犯罪,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将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允许间接成心或者直接成心,又贯在交通肇事罪的罪名

13、之下,则整个交通肇事罪的性质将发生基本变化。另外,如果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是直接成心或者间接成心,比方交通肇事后致人伤害,行为人明知如果驾车逃逸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但因为胆怯承当责任,只求尽快脱离现场,放任被害人的死亡,或者希望被害人死亡以便没有人可以指证他的肇事行为,或者将被害人转移、丢弃至偏僻之处使之无法被人发现救助,导致被害人的死亡,这里行为人是因为其交通肇事行为,而在法律上有救助义务的前提下,主观上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的死亡,客观上实施了逃逸或者转移被害人后逃逸的行为,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平安权利已经完全合乎成心杀人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按照成心杀人罪论处合乎不作为的,这行为理论和法

14、当其罪的要求。(三)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应综合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应本着主客观相统一的原那么,根据逃逸人主观心理状态并结合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之间的因果关系,综合加以判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差错致人死亡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分;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轻微伤),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或者行为人肇事后按正常人的常识误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而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等情况。在此类案件中只要有证据证明,肇事者主观上并不明知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就不合乎间接成心杀人罪的构成要

15、件。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当时未死,后因抢救不及时而死的;或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注意义务,而由此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只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即使得到及时抢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或者被害人已经得到了及时救治,但由于伤势严重或医疗条件所限等原因不治身亡的情形,当认定:由于被害人死亡和行为人逃逸行为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被害人的死亡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的自然后果,所以对肇事者应当适用刑法第133条第2个量刑档次,但不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成立交通肇事罪的根本犯,但行为人为了消灭罪证,逃避罪责,在逃逸过程中又实施了法定的行为,致被害人死亡,应以成心杀人罪处理,而不应属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驾车逃跑,在逃跑途中连续屡次撞死、撞伤多人的,应按刑法第151条以危险办法危害公共平安罪定罪处分,并与交通肇事罪并罚。行为人肇事后当场致被害人死亡又逃逸的,在主观上无论其是否已经认识到被害人被撞死,均应构成交通肇事罪。依照刑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