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585428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晋江江滨中学 黄文治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的语感能力。既然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语感:(1)吟诵体味、激发想象诵读既是语感的基本训练,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作品特有的情趣和韵味,往往是难以用讲解的方式传给学生的,常常须通过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反复吟读,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会、领略到。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教学木兰诗教师可通过范读,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木兰从军

2、前、从军途中、凯旋归来的情景。再让学生自读,通过反复吟诵来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我们还可利用配乐朗诵,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意会思维、整体思维。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结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引导学生想象曲中所表达的意境。还可要求学生联想除了课文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景物能体现“断肠人在天涯”的心理感受,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对这首曲子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2)咬文嚼字、揣摩比较任何一个作家写作是无不追求“言简意约”“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都力求以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学习时,就必须对文章中的某些字词细细研究一下,通过反复

3、揣摩比较深刻体会,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迅速捕捉,直接领悟语言深层意蕴和弦外之音。如“两山排阔送青来”中的“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为什么要这样用?咀嚼一番,意蕴情趣全都出来了。还有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对这段话,如果不“咬”一下,就体会不到作者的情趣,以为只是闲笔,从而忽略了它在全文的重要地位,削弱了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这句话中“六朝”一词,着意不凡,匠心独运。作者借六朝建都南京和国民党建都南京相比,六朝时国泰民安热闹繁华,而现在二七大屠杀,血洗中华。看来字面“冷”实则内心

4、“热”,它针砭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并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学生的语感素质自然就会提高了。(3)丰富手段,形象感知现代多媒体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教学那种“一支笔,一个黑板”的教学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运用,对言语对象形成多侧面的、较完整的形象感知,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说明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图解的形式将书籍演变过程演示出来,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短短几分钟,学生对书籍演变的形象感知就已完成

5、,而且记忆深刻。这种效果,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显然是难以企及的。再如教学苏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影音作品水调歌头。歌者嗓音清澈,旋律婉转,曲调抑扬;画面色彩清淡,用光虚柔,慢镜头的运用衬出了气氛的缥渺。这一切,都在视听的结合中使学生对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有了较深切的感受。(3)加强背记,积累语言。背记不是要求学生背那些参考答案,而是让学生多背一点文章,特别是文言文及诗词。古文作为汉民族的母语,表达比现代汉语更为简约。而简约的部分就要依靠人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悟、推断。古文简约所造成的这种意会性、联想性去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现代文

6、来表达则变成: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下着大雪。虽然仍有原意,但却缺乏原诗的情致。再如庄子秋水中写道;“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简单的十个字描绘出神人的神貌。正因简约,才具有模糊性、意会性、整体性,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多背一点古文,在背诵中形成敏锐的语感。学习古文时就不感到困难,而且学习现代文也必然轻而易举。才可能出现“脱口成章”“一挥而就”的情况,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也能有较好的效果。总之,语感能力与语文学科特点密切相关,加强语感培养,必须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切实提高学生听说的读写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