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846524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对策与技巧 区域是位于地球表层的具有一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体。区域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理学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地球表面,寻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具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而是它与人的关系。”詹姆斯(PEJanes)和琼斯(CJones)在美国地理:回顾和前瞻中指出:“一般说来,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的特征以及各个地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含义。”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

2、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地理学习基本的方法,构建区域地理学的学习模型,是地理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与技巧作初步的探讨,与广大同仁商榷。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认识和理解本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相互关系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形态,探究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地理位置就是地球表层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是该事物同周围事物关系的总和。地球上任何事物在特定时间只能占有一个地理位置,不同事物往往具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地理位置。它往往决定该事物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如不同的地理位置形

3、成不同的气候、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类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广泛采用区域地图引导、启发学生描述和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对地理位置做出分析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案例一: 纬度位置主要从区域与特殊纬线及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来认识和确定。如出示“我国东北地区地图”,可以让学生描述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使学生认识到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介于北纬4030至5334之间,在温度带上属于温带及寒温带。冬季半年,太阳高度角小,且昼短夜长,地面获得的光热较少,成为国全国最寒冷的区域;夏半年,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夜短,获得较为丰富的太阳光热,有利于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海陆位置主要从濒临的海洋、距海

4、远近和位于大陆的位置等几方面来确定,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也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如通过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可确定我国的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使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太平洋的惠泽,气候湿润,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沿海地区多海湾、港口,海洋航运便利,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如我国的上海市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处、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海洋航线与内河航线的交汇处;沪杭铁路与京沪铁路交接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上海市拥有发达而广阔的经济腹地,也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城

5、市之一。 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一般指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对于空间分布的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地图、略图或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通过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辩识和评析,以及对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和归纳,最终确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学会解释其空间分布状态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关系,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空间觉察能力。 案例二: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时,可为学生呈现全球气候类型图,创设问题情景:“读世界气候类型图,你能说出世界上哪些地区的气候是地

6、中海气候?具有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读图,让学生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非洲的南北端、欧洲的南端、南北美洲的西海岸和澳大利亚的西南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区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通过归纳比较得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处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地带;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水平方向上,地中海气候介于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之间,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气候分布的规律性和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 通过有关地中海气候问题探究,要逐步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对某一区域气候的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

7、技巧对任一区域的气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了解这些区域的气候状况,对气候的认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区域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它为认识区域总体特征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知道,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理学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各地理要素的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相互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学

8、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最终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综合性。 案例三:西北地区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要素分析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地区,距海遥远,加之四周为高原山地环绕,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且多内流河,河流的补给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由于干旱,水资源不足,农业以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主。 对西北地区地理环

9、境特征的探究,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这一空间位置特征,就“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展开,进一步认识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表形态、植被以及农业类型等区域环境要素的特征组合而成的,并且是地理环境各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不仅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相一致,而且也表现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时,要引导学生不仅用静态的观点去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而且要学会用动态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如: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地理环境

10、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人类活动的?使学生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和简单预测的能力。 案例四:我国山西省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引发的众多的环境问题:破坏地表结构,引起土体松动,诱发崩塌、滑坡、水土流失以及地面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破坏农田、建筑及基础设施;破坏地表植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物种流失;大量煤炭的开采,破坏当地水环境,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大量煤矸石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由于煤矸石易淋湿、自燃等原因可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所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预测,使

11、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防止和减少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破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域差异 区域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组成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差异,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各区域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当然各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区域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比较法是探究地理特征的重要方法。对于比较思维的重要性,俄罗斯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

12、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对区域差异的比较,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要素进行有效分解,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区域间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案例五:南美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热带荒漠分布比较 阅读“南美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热带荒漠分布图”,探究南美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热带荒漠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原因。南美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的热带荒漠都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究其原因都是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且沿岸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二者的不同点是南美大陆热带荒漠东西窄,南北长、接近赤道,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脉逼近大陆西岸,阻挡热带

13、荒漠向东伸展;秘鲁寒流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寒流,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南美大陆轮廓南北长,且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澳大利亚大陆热带荒漠则南北窄,东西长,究其原因主要是澳大利亚大陆轮廓南北窄、东西长,且大分水岭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中、西部地形比较平缓、开阔,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区域环境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区域特征。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4、,珍爱地球,善待地球。而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步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学会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逐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六: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洞庭湖湿地的资料,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 1、分析、归纳湿地的生态价值。 2、推测湿地破坏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3、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开发湿地资源,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5、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由于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环境污染以及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以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等人为因素,造成湿地的破坏和消失。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湿地破坏后可能带的生态问题,如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区域气候降水减少,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水旱灾害;生物失去了栖息地,造成物种的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应采取的措施:通过退耕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等措施扩大湖区面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有的湿地;在河流的上游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入湖泥沙;适度地开发湿地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获得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的程序:发挥区域的优势,改善区域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最终取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