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583164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 基础知识(共计6小题, 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悼念(do) 愧怍(zu ) 吊唁(yn) 转弯抹角(m)B、歼灭(jin) 拂晓( f ) 嫉妒(j ) 文绉绉(zu)C、荒谬(mi) 寒噤( jn) 阻遏(y) 毛骨悚然(sn)D、尴尬(n) 瓦砾( l) 诘问(ji) 惊涛骇浪(hi)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阻遏 寒噤 拂晓 锐不可当 B、地窖 纳粹 肃穆 荡然无存 C、建忘 鞠躬 地窖 张皇失措D、晨曦 恍惚 蜿蜒 高屋建瓴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2、( ) A、今天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点拨下,我的思路豁然开朗,问题也迎刃而解了。B、老王在公园里边喝茶边哼着小曲,一副怡然自乐的样子。C、前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某部大片,今天在我市首映却无人问津,各大影院冷冷清清,门可罗雀。D、小张望着刚刚从下水道里干活出来的环卫工人,热情的赞美道:“你们环卫工人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B、2003年10月16日,我们靠自己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C、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D、这段时期以

3、来,小红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A 对偶 排比 拟人 B 排比 夸张 拟人C 排比 对偶 反问 D 夸张 对偶 反问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A、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二、 按下列

4、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每空1分,共10分,错、漏、添字均不得分。)7、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 ? 。8、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原因的语句是 , 。9、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 。10、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颂千古的名句是 ,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想做官没有途径诗句是 , 三、 现代文阅读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12分)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

5、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

6、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

7、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

8、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有删节)12阅读文章,并结合给出示例概括这部分的主要故事情节。(2分)剖鱼( )吃鱼( )1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3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15“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4分) (二)永不贬值的财富(12分)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

9、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_。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

10、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怎么,2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1元钱呀!望着这1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1元钱,我却一直珍

11、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1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16、本文名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 ,而实际是指 (2分)17、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_ _(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_18、在第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3分)_ _ 19、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3分) 四、文言文阅读。(14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解释加点的字。(4分,每空1分)(1)可爱者甚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