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828792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报告及实证检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的理论研究及实证检验上)2018-6-7摘 要:农民消费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建立了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农民消费决策的主观性、短视性、过度敏感性以及消费惯性等特征的理论模型,并对这一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民 消费行为受到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不确定性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显著影响,是这些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农民消费,消费惯性,短视消费,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一、引言农民消费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扩大农民消费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另

2、一方面,农民消费对我国总消费的贡献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2000年至2007年,农民消费占我国居民总支出的比重始终较低,最高年份仅为33.03%,而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民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始终不高,是 限制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研究农民消费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消费升 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农民 消费行为的独有特点,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理,力求对我国 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剖析。35 0030 0025 0020 001

3、50010005.000 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舒口、鼻 一 i.B1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僵如表1所示,国内大量学者已从多个视角对我国居民消费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且随着研究视角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所考虑影响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也各有异同。比如,消费惯性研究视角下的学者 如雷钦礼、贺京同、杭斌)将前期消费因素作为解释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利用其他研究视角解释居民消费行为的学者 如孙凤、胡坚、宋冬林)却对前期消费因素未做考虑。由此一来,仅用影响居民消费的部分因素去解释整体居民消费行 为难免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其一,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会产生完全

4、不同的结论。如孙凤 2001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证实了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万广华2003)利用农产观察数据验证了农民进行消费决策时面临显著的流动性约束,然而,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2003)则认为我国居民完全可以利用储蓄去平滑当前的消费而不是依靠借贷,即我国居民消费并 不存在即期的流动性约束。这种研究结果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研究方法的异同 所致,但是学者们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的异同似乎更有说服力见表1)。其二,同一消费特性在影响居民消费决策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例如,就消费惯性这一消费特性而 言,雷钦礼2003)、贺京同等人2007)和杭斌2009)对消费惯性系数,即前期消费因素 对当

5、前消费决策影响程度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9825农村)、0.2 0.3城镇)和0.4265农村)。同是研究农村消费的情况下,雷钦礼的研究结果竟比杭斌的估计结果高出 一倍还多。前期消费因素在短短的几年内真的能变化如此之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笔者 认为其原因在于:其他相关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稀释”消费惯性的作用,进而导 致最终不同的消费决策行为产生。如表1所示,杭斌2009)建立农民消费函数时考虑的制度变迁因素是雷钦礼2003 )所为未做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故雷钦礼所得消费惯性系数明 显高于杭斌的估计值。玖住内購理论硏究分析主曲f取覘馆生豪零廉因LTV 晶h*曲進性!样峰朗ifift制度V,

6、:=i7U1农村晞阴阳開(2005】1V711 -吐intiwn划铁札(2003)7V7, -177-:; #杭筍加0叫VV:L V7LL耒就廿扭红观)7VV未K分77777 #,777777综上,笔者认为目前的消费模型都是基于某一特定视角展开,很好地说明了某一个或 几个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效果。然而,农民消费行为是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现有的研究中,考虑的因素相对单一、缺乏整体性,从而不能全面、深入地解 释我国农民消费的本质。为此,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建立一个农民消费的综合模型,对农民消费的特性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

7、分分析和研究我国农民微观消费决策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第三部分基于前文分析建立我国农民消费决策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进行简短的、我国农民微观消费决策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影响农民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且交互错杂,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消费决策过程不可能遵循某一简单路径。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以便在此基础上定性研究农民微观消费决策路径的形成机理。我们将对农民消费决策产生间接影响的 因素归纳为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变迁、信贷约束、外部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素;而将那些对农民消费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称为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消费 习惯、收入水平、不确定性

8、、主观性和消费者预期等因素。为了利于分析,我们用图 2勾勒了我国农民特有的消费决策路径。如图2所示,外部因素主要包含制度因素、信贷约束、外部风险等。外辟|罔崙相圧惟用1|3 Hi w愼性下的姒视fc X 4c 車1 +内型陶戢一一S2农民橄观消费决簸路径的定性描述首先,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短视消费的特征。在外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影响下,农民的收入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自 身消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民不会将当期收入完全用于当期消费,而会将当期收入中 的一部分用于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消费波动。同时,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较 慢的情况下,农民面临较高的流动

9、性约束。流动性约束较少时,农民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 来应对自己未来消费的不确定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农民扩大当期储蓄的动机。另 外,由于受到外部风险和流动性约束的双重影响,外加农民本身对未来消费的理性预期能 力较低,农民的消费行为通常表现出短视消费的特征。换言之,农民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 影响,其自身收入和未来消费都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农民无法对长期消费进行 合理预期和规划,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短视消费的倾向。此外,余永定、李军2000)和朱信凯2002)的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 阶段性,因为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消费高峰,如大件耐用品或 是大事件 如结婚、子

10、女升学)的消费支出。考虑到农民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农民 自身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民难以准确预测相对较远时消费高峰期 的收入和支出,他们只能主要依据现期的收入与已有的流动性资产如储蓄存款)以及最近的可预测的未来收入制定消费决策。同时,由于农村消费信贷制度的不完善会使农民面临 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农民一般也不会考虑以信贷的方式去应对这个高峰期,所以他们要想 依靠自己的收入和储蓄来完成消费高峰期的支出,就必须根据最近可预测的未来收入设定 一个短期储蓄目标,进行短期的积累性储蓄。与预防性储蓄不同的是,积累性储蓄主要是 实现已知的短期储蓄目标,最终在消费高峰期进行一次性消费支出,

11、而预防性储蓄的目的 是预防未来不可预见的大额消费支出或者收入减少。Romer1999)将消费者通过设定短期储蓄目标以应付最近未来消费支出进而导致消费者不能对其一生的消费行为进行规划的消 费行为称为“短视行为”。由此而论,我国农民消费决策行为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短视 性”。其次,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内部因素使农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消费惯性。除外部风险和信贷约束等外部因素之外,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对农民消 费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农村市场发展缓慢,农民消费层次较为稳定,升级缓慢,我国农 民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习惯性特征,即具有消费惯性。所谓“消费惯性”,就是指人们 对以前的消费存在心理依赖,即人

12、们的消费偏好具有时间上的不可分性,这使得人们的消 费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习惯,造成了人们当期支出的效用水平不仅依赖于当期的支出水平, 而且也受制于在前期已经形成的习惯。雷钦礼2003)认为,在家庭预算一定时,由于消费惯性的存在,消费水平的下降会给已习惯了原有生活水平的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 且,由于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的作用,消费者在原有消费水平上增加消费所增加的 效用远比消费减少而减少的效用要少得多,所以消费者维护原有消费水平不下降的动机一 般要比提高消费水平的动机强烈得多。消费惯性使农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很难被打破。一方 面,农民消费难以降低。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

13、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层次处于基本型 消费 即基本的生活性消费支出),这些支出主要集中在基本的食品、衣着、居住和交通通 信支出,同时外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这些支出占据农民消费的绝大比重,并且具有较强的 稳定性。如果这些支出减少的话,农民的生活消费品质会有较为明显的波动,农民消费的 效用会大大降低,因此,消费惯性抑制了农民消费的降低。另一方面,农民消费虽然有升 高的动力,但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限制。在现有水平下,由于农民消费层次相对较低,所以他们进行消费升级的边际效用很高,消费的增加会带来较大程度的效用增加。但是,我们 也不难发现,消费惯性对农民消费的变动方向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进而导致消费只能增 加

14、,不能减少。这种单项变动的特性导致农民不敢轻易扩大消费,而只能逐渐地、缓慢地 增加消费,以保证消费的可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消费惯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效果主要是 促进农民消费的缓慢增长,并限制消费的减少。这一影响效果与外部风险因素对农民消费 的影响效果恰恰相反。本文将这两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称为“惯性下的消费短视”。消费惯性对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消费惯性是农民在既定的 环境下进行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使农民消费的效用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于 此,消费惯性影响下的农民消费实际上是农民在进行储蓄和消费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均衡状 态,在这一状态下,农民减少消费会导致效用的显著降低,而增加消费会导致当期消费效 用的升高,但增加当期消费会使未来消费面临较大的降低风险,从而导致未来效用的降 低。在这两种决策选择之间,消费惯性使农民可以实现一个较高水平的消费效用,而决定 这一效用的限制条件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民进行消费的资源 数量,因此,农民收入无疑是限制农民消费的最根本因素。最后,农民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非理性特征,即表现为有限理性。尽管消费惯性反映了农民消费理性的一面,但由于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和主观性因素的 影响,农民消费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这与传统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我国农民面临各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