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先进事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5821129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谷文昌先进事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谷文昌先进事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谷文昌先进事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谷文昌先进事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谷文昌先进事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谷文昌先进事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谷文昌先进事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谷文昌先进事迹谷文昌先进事迹谷文昌先进事迹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 150 多天,在全岛 19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_._%。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_个村庄,1000 多座房屋,3 万多亩耕地。1949 年全岛 6 万多人,有2_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 1/10。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 900 多人,讨饭的就有 600 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 1_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

2、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 40 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复考虑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假如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相貌呢?但是,怎么改?

3、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立社会!”经过屡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他们带着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从方案到理论

4、、从理论到成功,是一个多么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 10 米宽的拦沙堤 39 条、220_0 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 10 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仍然覆盖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历教训,重

5、新制订方案。1956 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东山建立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1957 年,转机终于出现了,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快乐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又一个喜讯,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长着 6 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第二天就带着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 6 株树下,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不

6、能种活吗?时任县委农业部长(后为副书记)的靳国富带着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 20 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大种木麻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 230 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改变东山相貌的时机到了!1958 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立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 100

7、0 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哀叹息、抱怨、懊丧、挖苦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到白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但又发现九株幸存者。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亲切地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赶来的群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吗

8、?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绿化全东山。”“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他还幽默地说,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留神帽子掉下来呢!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谷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业队一道种下 20 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阔干部群众掌握。为了在全县造林,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

9、实行包工、包产、包本钱、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抵销征购任务。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试验坚决了群众的信心。谷文昌先进事迹1959 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目的:“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每逢雨天,有线播送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连续 3 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_._万亩。400 多座山头,3 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

10、、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缺乏,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_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 多人。谷文昌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看到该剪的枝叉随手剪掉。他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他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

11、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织,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 1 万多亩,改进农田 7 万多亩,进步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隆的景象。群众快乐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40 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_万亩,森林覆盖率达_%,绿化率达_%。据省林业部门测定,岛上风力减弱了_%-_%,冬温进步了 1.5 摄氏度,蒸发量减少_%,相对湿度进步_%-_%。过去

12、颗粒无收的沙地,如今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大量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荔枝、龙眼、芒果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个个荒沙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一些富裕起来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 6000 多元,粉墙红瓦的别墅楼林立成片。人们面对蓝天碧波,无忧无愁,抚今追昔,怎能忘怀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书记呢!实事求是,一切向人民负责东山解放后,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壮丁”家属问题。蒋军败退时从岛上抓走的“壮丁”4700 多人被迫当了国民党兵。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普及全岛。能不能为他们摘掉“敌伪家属”这顶帽子呢?谷文昌想到了入岛的那一天,既有欢跃的锣鼓,又有哭诉

13、的群众,“亲人哪!你们怎么不早来一天?”谷文昌向县委提出建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这两个字的改变,是一项多么重大的政策!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一项德政,十万民心。这些家属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对共产党亲上加亲。她们说:“国民党抓走亲人,共产党却把我们当作亲人,哪怕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1958 年,“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之风吹进海岛。在地区评比的图表上,东山养的猪还不如外县的猪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数,掷下铿锵有

14、力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调拨任务,在地区评比表上“猪尾巴”变成了“猪头”。大炼钢铁之风吹遍全国,许多地方小高炉林立,炉火熊熊,扶“钢铁元帅升帐”。东山怎么办?谷文昌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上边催得紧,下边更着急。谷文昌说:“那就先砌个炉子试一试。”试的结果,不言而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铺天盖地,把亩产吨半谷万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谷文昌带上县乡干部到“吨半谷”的地方参观。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谷文昌彻底明白了,这样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边批评他“右倾保守”。他却不急不躁地说:“我们先试一试吧!”他在埕英大队搞了一分试验稻,按照上边的要求

15、密植,一周后叶黄了、根烂了。还在山后大队搞了一亩密植地瓜试验,结果是枝叶茂盛,但不是万斤薯,而是万根须。当“大办食堂敞开肚皮吃饱饭”的时候,食堂的大锅里却没有饭吃,有些人还得了水肿病。谷文昌面对现实,直言不讳:“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群众生活,假如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他鲜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消费力。”他建议渔业部门向灾区群众每人出售几十斤杂鱼,盐业部门供给低价盐,向地委、专署报告实际情况.县委做出决定:“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要特别关心妇女、儿童、老人;机关干部要下基层,组织农民抢种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组织医生、护士下乡巡回医疗,为群众治

16、病。地委、专署也向东山调拨了_万斤粮食。谷文昌和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的同志到困难较大的樟塘村蹲点,住在农民的柴草间里,一日三餐与群众吃在一起,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与群众一起座谈,共商抗灾和恢复开展消费大计。当时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头昏、咳嗽、出冷汗。随行的同志找医生开了证明买来一斤饼干,他当即严肃批评并让退掉。他说:“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奋斗,终于带着全县人民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日子。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语重心长地说:事实是无情的,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化群众,吃透情况。他说:“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效劳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他要求干部坚持群众道路,发扬优良作风,到农村工作时,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