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8164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9敕勒歌(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敕勒歌是北齐名将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原为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歌谣辞。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 诗歌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南北景色各异。“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北国风光的壮美和南国风光的秀丽一样吸引着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袤的草原,欣赏那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2) 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草原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2. 通读全诗,把握诗境(1) 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 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特别注意读准诗中“见”字的音)(3)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4) 全

3、班齐读古诗。3. 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 解题。根据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 生活在现在的山西、 内蒙古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 的牧歌。(2) 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

4、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油然涌起的生机感、 喜悦感;尤感这些生机、活力、 生命信息的宝贵;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

5、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 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3) 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4) 有感情诵读全诗。这首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 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 读出诗

6、中宏大的气势。(5) 当堂背诵这首诗。10静默草原(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 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本文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 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 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教学目标】1 体味草原美在无言,美在静默,体会作者对于水草的自由想象和感受。2. 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这一写法。3有感情朗读,品味、积累优美

7、的语言。【教学重点】体味草原的静默之美,领会作者的自由想象和感受。【教学难点】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教学建议】1 导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朝民歌 敕勒歌,想必大家对于草原的辽阔有了一定的 认识。现在,我们再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辽阔,草原的美。(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草原风光。(配乐:腾格尔天堂)教师板书诗题:静默草原2 研读课文(1) 朗读课文。(可老师范读,也可学生朗读,还可自由朗读)(2) 整体感知文章。 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明确: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如何开篇谋局?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

8、,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 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为何说“草原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因为它太广阔了,无遮无拦,因而首先带给人以自由感;但是,无边无际的空间,全部 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天地的面前, 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

9、、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 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3. 品味精妙语言。(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质疑、探究)(1)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以人在此产生的异样感,突出这一非同一般的辽阔。其辽阔无边的单一和强大,给人震 撼、震摄。“惊慌”既包含了下文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还包含了被其震撼、震摄后产生的 心理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稍许的害怕。“难免”强调了这一感受的普遍 性,同样是突出了这一辽远的非同一般。(2) “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当然不能“装填”,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感受,希望更多一点感受这辽远大草原 的苍茫感。实际上表现了

10、蒙古牧人对自己大草原的喜爱,这样的一种感受简直就是一种享受。(3)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这两句分别表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第一句,表现了草原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隐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 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第二句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 大自然不得。(4)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 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

11、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仔细品味“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此处以草原人的欣赏的眼光来写草原。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 母牛在水草丰美的小溪边饮水,烈马在青草满坡处休憩,是典型的草原风光。作者把自己想象为母牛。烈马,以自 己的口唇、面颊触抚草原美丽的水草,与草原肌肤相亲, 这就是“我”对草原特殊的情感表达。4 小结。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 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 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12、5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13题。(2) 预习草原散章,体会和本文的不同之处。草原散章(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草原散章中,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抓取了富有草原特征的景物,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寄托在绘景上。作者把生命的激情, 生存的焦虑,欲望的灵性,鲜活的生命存在淋漓尽致地 加以表现,通过描写辽阔的草原,表达草原的热爱。【教学目标】1 仔细体味作者笔下草原的“柔美”。2.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想象的精致。【教学重点】体会笔下草原的“柔美”。【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精致的想象。【教学建议】1 导入。大家在学习了原野的 静默草原后,草原人对草原独有的感受一定让你记忆忧新。今 天,我们

13、一起来看看我们福建的女作家楚楚她又是如何看待草原的!2.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同学们,在你们已经预习过的前提下,再把文章仔细阅读一遍,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 写草原,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和静默草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写草原,都写出了草原辽阔、无边无际这一特点,但又有不同。前一篇突 出写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其中的不自由感、局促感、单一感显得比较独特,总的来说是讲草原的壮阔雄浑的美。而本文分不同章节,分别写了草原上的鲜丽的胖草、柔顺的矮云、可人的笑花、绮丽的薄虹、温柔的小水、朴素的长歌,突出 了草原的鲜亮、温馨、柔和的美。3. 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按学习小组进

14、行语言探究)在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大家找出自己认为最妙处,并说说理由。按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例:(1) 仔细体会加点词语所调动的想象。如:那是一种灵醒的绿, 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用“灵醒”一词,包含亮丽、鲜活、醒豁、灵动,有生命活力的感觉,既有视觉的也有 听觉的刺激想象,还有拟人化的想象成分。全句中既有从生机活跃、生命活力的角度想象的, 如:“生命跃跃欲试”“挣脱”,又有从最自由的个性行为去想象的,如:“恣情率性”; 既有从五官刺激的角度想象

15、的, 女口: “毛孔出油”,又有从感官转到心理感觉去想象的,女口:“心旌摇荡”。(2) 仔细体会想象的精致。如: 它们自由得就像思想一样,东奔西跑,变化无常。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全惹笑了。 虹是大地和天空之间的软桥,云和草地是桥下的流水,人和牛羊是水中的石头。 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睛”的眼波盈盈流转。比喻成套,想象精致。想象精致指要具体而微, 特征鲜明。人的思想是最不可抑制的了,用来比喻变化自由的云再贴切不过了,再加上“东奔西跑, 变化无常”的特征细说, 这就是想象的精致。用一个笑话引起满堂哄笑比喻一大片的花一刹那全开放,这样明显的表象特征关联是非常具体传神的。 最后一句,把睫毛都画出了,又加上年轻漂亮姑娘长睫毛大眼睛的 毛毛眼,这就是精致的想象。边塞诗歌四首(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课编选了四首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