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5811372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导学练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学 3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习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难点)【学习过程】阅读教材1416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要经过变态发育成为成体,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 呼吸,同时用 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2、雄蛙鸣叫(求偶行为)、雌雄蛙抱对(体外受精都属于 行为有利于种群的繁衍。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 中进行。幼体要经过 发育才能上路生活。3、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从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变化到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

2、气候干燥。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 。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 。一、自主学习1.青蛙的发育是( )A.经过完全变态的发育B.经过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C.经过由卵到蝌蚪的变态发育D.由卵到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2.下列是两栖动物的是( ) A.龟 B.大鲵 C.鳄鱼 D.中华鲟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 )A. 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 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D.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4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A陆地 B水中 C空中 D水中或陆地上5.青蛙将卵块产在( )A、水中 B、青草上 C、泥土上 D、水底6.在蝌蚪发育

3、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呼吸器官是( )A、鳃、肺 B、鳃、皮肤、C、肺、皮肤 D、鳃、肺和皮肤7.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 )A、歌唱春天 B、招引昆虫 C、招引异性青蛙 D、吓退天敌二合作探究8、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9、阅读教材第14-15页内容,讨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雄蛙的鸣叫、雌雄蛙抱对各有什么意义?10、通过图示,青蛙的卵块什么样子?里面有什么?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几个过程?11、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在 受精,在 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 发育。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四

4、个阶段:、 、。三 反馈检测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 在进行,幼体要经过 才能上陆地生活。13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声是指 性青蛙的鸣声。14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最先消失的器官()外腮尾心脏侧线15两栖动物不能成为完全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的主要原因是()体温不恒定心室中有混合血肺不发达生殖发育离不开水16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A卵胚胎幼蛙成蛙B卵胚胎蝌蚪成蛙C受精卵蝌蚪成蛙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17有蝌蚪发育成青蛙不难看出( )A、变态发育过程 B、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的过程C、两栖类进化到爬行类的过程 D、鱼类和两栖类有亲缘关系导学3 第三节 两栖动物

5、的生殖和发育1.D 2.B 3.D 4.B 5.A 6.D 7.C 8.略 9略 10略11水中 水中 变态 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12.水中 变态 13雄性14.A 15.C 16.D 17.D课文中的问题提示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分析: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资料分析1.环

6、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2.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练习1.此题意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图中三位同学所提问题的参考答案如下: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

7、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2. 比较早期蝌蚪成蛙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头部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躯干、四肢、尾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3.(1)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

8、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有一些水草(如金鱼藻)。(2)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3)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资料分析1.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2.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练习1.此题意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图中三位同学所提问题的参考答

9、案如下: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2.比较早期蝌蚪成蛙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10、没有尾头部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生活躯干、四肢、尾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3.(1)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有一些水草(如金鱼藻)。(2)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3)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背景资料抱对每当春夏之交,在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

11、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雄蛙前肢的拇指基部,有棕黑色的隆肿突起,称为婚瘤,为抱对之用。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动物体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共同开口处的总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蛙卵的采集和培养青蛙的产卵期,一般在每年的46月。青蛙常在稻田、水沟和池塘里产卵,大多选择水质清洁、有机质较少、酸碱度近中性的水域。发现卵块后,可先取一些水草和水,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桶中,然后用长柄勺轻轻取得卵块,放入桶中。受精卵约经45天,就能突破卵膜孵化成蝌蚪。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

12、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23天后开始吃藻类及其他饲料。人工饲养蝌蚪的最简便方法是用碎饭粒喂养,煮过的菠菜和莴苣也可以做饲料,但是要除去纤维,还要喂一些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蟾蜍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蟾

13、蜍在早春时期到水里产卵。蟾蜍卵与青蛙卵的区别是,如果卵结成的卵块是一团一团的,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许多卵成一条连续的线状长带,带内的卵排成两行,像一串珠子似的,这就是蟾蜍的卵。蟾蜍的蝌蚪与青蛙的蝌蚪也有区别。青蛙的蝌蚪身体近似圆形,尾巴很长,体色比较浅,口在头部前端。蟾蜍的蝌蚪身体有些长,黑色,尾巴比较短,其颜色比身体稍浅,口在头部前端的腹面。大鲵大鲵属于有尾目、大鲵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两栖动物。我国的大鲵(娃娃鱼)主要分布华南、西南山区的水质清澈、水温低的溪流间。大鲵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卵带呈串珠状,亲体有护卵的习性。大鲵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蝌蚪尾部消失与程序性死亡根据科学家的研究

14、结果,现已公认蝌蚪尾部的消失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生物发育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人体内每天都有许多新细胞诞生,同时又有许多细胞“程序性死亡”,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并发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基因,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相应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助于研究针对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新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