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8083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 (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 (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 (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伯牙绝弦 (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教案永嘉实小 朱海容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

2、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曾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吗?谁来背背?看来大家对这篇文言文还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出示课题伯牙绝弦古人学习最讲究一个读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下面也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自由、大声地读,至少3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师:读顺了吗?读流利了吗?古文的朗读还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2、指名读、评议,齐读。(出示划节奏的全文)3、几遍朗读之后,我们都知道课文写了两个人,谁?(板书)

3、 这两个人有何特长?(出示第一句)理解朗读抓善抓鼓(板琴)(引导学习古文要学会看注释,联系注释理解文章。)三、深入读文(24句)1、从课文的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读文划句子。2、交流。 重点抓住第二句,伯牙的琴技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什么。(哪个字是心中想的,抓志) 钟子期的善听,理解“善”与前面的比较。第一句中的善是善于、擅长,这里是好呀的意思。抓两个感叹词。朗读,重点子期的话。第三句(由上文的扶到这一句的放)谁能通过朗读表达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读中评议。 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技高超,想想看,他的琴声里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外,还有哪些景色?交流,出示词语。(袅袅炊烟、依

4、依杨柳、皑皑白雪) 同学们,当伯牙的琴声分别表现这些景色的时候,钟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现在你就是子期 师生接答,如: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凡生接读(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现在你们来读读这句话,怎么理解?朗读。 抓 “念”,上文中也有一个字表示心里想的是哪个? 这真是:知伯牙者,子期也。他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更是听懂了伯牙的情怀。(板情)这就叫知音呀。(板知音)3、朗读2、3、4句四、拓展资料,练笔。其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只是一个偶然(出示内容: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始终觉得无人真正

5、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却能听得懂他的琴声。)终于找到自己的知音,俞伯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是呀,良朋易求,知难觅,相识满天下知己只一人。此时他会对钟子期说些什么?练笔交流小练笔。这两人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五、学习知音之死第二年,俞伯牙如约而来,可是他等来的却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伯牙悲痛欲绝。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句子,说理解,体会到了什么?断的只是弦,碎的只是琴吗?学生交流。接读,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

6、赞他,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出示)齐读句子师:子期已死,再难觅知音,俞伯牙万分悲痛,他在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看似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在一曲高山流水中,再次齐读全文,感受两位知音的友谊。(练习背诵)总结:“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出示)“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