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典故集锦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805773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的典故集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东坡的典故集锦一、苏东坡与红烧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

2、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

3、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二、苏东坡与生姜蘇東坡先生一次與友人姜至之飲酒。姜至之乘興調侃他是一味中藥“子蘇子”.東坡先生靈機一動,反唇相譏道

4、:先生也是一味中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東坡先生說: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制后才能入藥。蘇東坡指出:長吃生姜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據東坡雜記所載:“予昔監郡錢塘,游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余,面色紅潤,目光迥然。”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中醫認為生姜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據研

5、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欲,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習慣,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淺。生姜在臨床上應用得十分廣泛.取生姜25克,加水煎30分鐘,每天服3次,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效果。生姜50克,加紅糖50克,搗為糊狀,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細菌痢疾,多數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狀較快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此外,生姜還可用於半夏、天南星、烏頭等的中毒症狀。據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楊某咽喉紅腫潰爛,膿血如注.有醫家問其飲食習

6、慣,知他愛吃鷓鴣,便叫他嚼食生姜。待一斤生姜吃完,膿血漸止,疾病痊愈。醫家說,因鷓鴣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積蓄於鷓鴣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轉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藥到病除三、苏东坡与成语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

7、,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

8、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

9、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

10、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琴操参宗 苏轼

11、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

12、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

13、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9)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

14、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一粟由此而得。 (20)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21)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

15、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22)以词代判 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他曾判决一件与和尚有关的案子。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辞写成下面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