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8044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教材分析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归纳出圆的定义,虽然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圆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本节主要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原例子,使学生体会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应力圆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认识过圆这种几何图形、画图、圆的周长、面积的公式;学生已通过折纸,对称、平移、旋转等方式认识圆的有关性质,积累了对圆的一些认识,具备了画圆和计算机周长、面积的基本技能,了解了圆是轴对称圆形和中心对称圆形等基础知识。

2、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公式的如何运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的重要性,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圆的相关概念;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过程。2 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初步形成集合的现念。情感与态度目标1 让学生在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探索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2在学习中体会圆的实际应用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定义理论,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小测1、圆的半径是r,则圆的周长C= , 2、圆的半径是2cm,则圆的周长C= cm。 3、圆的半径是r,则圆的面积S= , 4、圆的半径是3 cm,则圆的面积S= cm,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1、 阅读课本P90P91了解什么叫做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2、如图,在平面上到点O的距离等于线段OA的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其中OA称为 ,点O称为 。记作: ,读作 。3、如图1中,圆心是点 ,半径可以是 。 4、如图

4、2是一个圆的一半,已知AB长是10 cm,则图2的面积是 。 5、阅读课本P91P92了解点和圆有什么位置关系?点与圆的关系有三种: 、 、 。点在圆外,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点在圆上,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点在圆内,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6、已知0的半径为5。 (1)若PO=5.5,则点P在 ;(2)若PO=4,则点P在 ;(3)若PO= ,则点P在0上。第三环节:知识巩固1、作图 (1)以点O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作圆。 (2)已知线段AB,分别以A、B为圆心,以2 cm长为半径作两个圆。并指出:到点A和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到点A和B的距离都小于2cm

5、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2、已知:如图,OA,OB为0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求征:AD=BCDACB0第五环节:反馈练习1、如图,若AB=7,则OB= ,OA= ,OC= 。2、已知:O的半径为10cm,则直径长是_。3、O的直径为8,面积为 。4、两个同心圆的直径分别为8 cm和3 cm,则圆环部分的宽度为_ cm,圆环面积是_。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师生互相交流总结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怎样判断其位置关系,日常生活中利用圆的例子,与圆有关计算、证明的题目等。2、鼓励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性(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日常生活中利用圆的例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6、如何判断,怎样利用圆的知识计算、证明。3、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通过飞镖很容易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观察或量度可判定其关系;同学们互相讲解,加深了印象,也使大家学到了许多日常的知识。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1、已知:如图,OA,OB为0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求征:AD=BC DACB02、已知0的面积为25。 (1)若PO=5.5,则点P在 圆外 ;(2)若PO=4,则点P在 圆内 ;(3)若PO= 5 ,则点P在0上。 2、设AB=3cm,作图说明:到点A的距离小于2cm,且到点B的距离大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六、教学反思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

7、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例如:一开始的一幅图就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许多的遐想,对这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可谓成功了一半,再加上对日常生活中利用圆的例子,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再提出未讲到的或未知利用圆的什么性质的例子。(如锣鼓),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们许多教师都存在着一种误区这些是好学生,学得好,那些是差生,根本是学不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中

8、,讲到圆的应用,飞镖这个游戏,每个同学都很兴奋、跃跃欲试,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展示自己,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促进进一步发展。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对于较为显浅的问题学生往往反应较快,容易接受,但要运用合情的推理和初步演泽推理时,学生通常没有了激情,甚至没有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及时适当的启发、引导、鼓励、明确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学案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根据条件画出符合条件的点或图形,初步形成集合的现念。第一环

9、节:课前小测1、圆的半径是r,则圆的周长C= , 2、圆的半径是2cm,则圆的周长C= cm。 3、圆的半径是r,则圆的面积S= , 4、圆的半径是3 cm,则圆的面积S= cm,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2、 阅读课本P90P91了解什么叫做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2、如图,在平面上到点O的距离等于线段OA的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其中OA称为 ,点O称为 。记作: ,读作 。3、如图1中,圆心是点 ,半径可以是 。 4、如图2是一个圆的一半,已知AB长是10 cm,则图2的面积是 。 5、阅读课本P91P92了解点和圆有什么位置关系?点与圆的关系有三种: 、 、 。点在圆外,即这个点到圆

10、心的距离 半径;点在圆上,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点在圆内,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半径;6、已知0的半径为5。 (1)若PO=5.5,则点P在 ;(2)若PO=4,则点P在 ;(3)若PO= ,则点P在0上。第三环节:知识巩固1、作图 (1)以点O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作圆。 (2)已知线段AB,分别以A、B为圆心,以2 cm长为半径作两个圆。并指出:到点A和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到点A和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2、已知:如图,OA,OB为0的半径,CD分别为OA、OB的中点,求证:AD=BCDACB0第五环节:反馈练习1、如图,若AB=7,则OB= ,OA= ,OC= 。2、已知:O的半径为10cm,则直径长是_。3、O的直径为8,面积为 。4、两个同心圆的直径分别为8 cm和3 cm,则圆环部分的宽度为_ cm,圆环面积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