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80068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力目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3)学生自主

2、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

3、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创 设 情 景故 事 导 入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引起兴趣,认真倾听,思绪追随教

4、师进入课堂学习。近 代 交 通 通 讯 的 出 现引导学生回忆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播放投影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近代中国铁路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归纳)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费人力,行运有限制等等。认真观看图片及教材介绍,发布相关资料。学生回答:有线电报。后来又出现了电话。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

5、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文 化 生 活 的 变 迁提出问题: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出示慈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设置环节“用照片讲述我或我家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比对,感受时代的变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播放幻灯片,并讲解近代中国电影的演进过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学生回答:拍成照片。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6、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观察思索中加深感悟。学生上台展示自制的幻灯片“中国近代电影的演进过程”,配以解说。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文 化 生 活 的 变 迁在指导学生上台讲解近代电影的基础上,播放音频资料渔光曲主题曲。提出疑问: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教师展示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照片。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用心倾听,在歌声中感悟当时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的出现。如申报,商务印书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溥仪照片导入,提出问

7、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教师引导:这种现象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则是民主观念的传入,这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么,当时的民主都包含哪些内容?和现今所倡导的民主又有哪些联系?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传承?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指导学生欣赏由本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体验民主,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1:从短剧中看,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通过这

8、个短剧,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教师点评:短剧开始的旁白部分首先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是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老盐商到南京体验民主”做铺垫。老盐商的开场白体现了民国成立所带来的商人身份地位的变化。学生猜测:蓄辫是满族的传统,剪辫易服是因为溥仪与封建习俗决裂;出于个人爱好;受到当时社会影响等等。历史短剧:体验民主扮演者:孙中山:安 毅 老盐商:孙昊奇卫 兵:王英奇 旁 白:张旖旎道 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只手杖、一袭长袍、一个礼帽、一套中山装、假胡须及辫子旁 白:1912年1月2

9、日,昨天,孙中山先生刚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在中国可是第一次,废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再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了。场 景:南京市大总统府盐 商:(拄棍上场)老汉我姓孙,名昊奇。今年八十有二了,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做这食盐的买卖可不一般。从古到今,盐业大多是官家专办,所以啊,我是看了一辈子当官的脸,话不敢多说,事不敢多做,这人欺人的社会竟然还有改变的一天!这不,听说这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说什么人人平等,还给了我们商人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啊,我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就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这大总统是何等的风采。旁 白:大总统到。孙中山:(上场)你好啊,孙老先生。盐 商:总统大人好,

10、小民叩见总统大人。(边说边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孙中山:(急忙把老汉扶起,扶他坐下,亲切地对他说)孙老先生,我们现在是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老盐商与孙中山在着装、称谓、发式、行为以及言谈中的不同,体现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依此回答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从盐商初见总统的举动中,可看出固有叩拜礼的陋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旧存在;而在他与孙中山的对话中,却体现了民国时期对于称呼、地位的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短剧中分析“民主”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回答第二题)如:见总统不下跪,总统可以和平民握手,与总统谈话还可以坐下,总统是人民公仆,总

11、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指导学生编排的历史短剧中,穿插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在观看和表演中完成了历史的再现,并在活动中贯穿了主题民主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民国时期,再也没有什么“老爷”、“大人”了,你可以称呼我为“孙先生”、“孙君”。再说,我们还是本家嘛!盐 商: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坐下和您一同谈话?还可以称呼您为先生?您可是大总统啊!孙中山: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盐 商:那么您一辈子都是总统吗? 孙中山:不是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盐 商:和老百姓一样!(边说边起身,围着孙中山看

12、)总统、啊不,孙先生,今天见到你,果真和我以前所见的当官的不一样:是气宇轩昂,与众不同。您的辫子是放到帽子里了吗?孙中山:不是的,我的辫子早已剪掉了。现在是中华民国,我们要废除满清蓄辫的陋习。盐 商:可我的这辫子从出生一直留到现在,剪掉多可惜啊!孙中山:虽然留的时间长了会不习惯,但辫子很麻烦,梳洗都不方便,不是吗?盐 商:嗯,您说的对,回头我也剪掉它,应该会清爽一些。您这衣服看起来也不错啊,这样式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呢?孙中山:哦,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种样式穿着很舒适、方便,并且实用,就让裁缝做了一件,觉得还不错吗?(边说边展示衣服)盐 商:嗯,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在哪能买一件?我也穿着回家,省得家

13、里人总说我老土、老封建,我也时髦一次给他们看看。对了,我的孙女今年5岁,按惯例到了缠足的年龄了,可他们说现在不允许给女娃缠足了,我就想亲自问问您,不缠足的女娃长大还能嫁人吗?孙中山:当然了,本来缠足就是对女性的歧视,我们应该解放观念,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地位应该平等才对。缠足只会使女孩受到伤害,走路也不稳,精神、肉体都受到伤害。旁 白:孙中山的一席话使老盐商茅塞顿开,在观念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在他们之间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之后,盐商告辞,孙中山还派人用车子将他送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教师提问: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可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第三题)思想升华:教师指出:Democrac

14、y民主,这一观念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欣赏。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历史短剧,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民主的丰富内涵,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第四题)在引导学生依据短剧回答问题的同时,展示几组照片(剪辫子、易服、缠足),便于学生感悟、体会。回旅馆。盐 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学生回答: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学生回答:在当今社会,民主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民主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民主还应体现在人与人地位的平等。等等。学生积极发言。归 纳 小 结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可采取列举的方法:如“我家有个邻居,今年90多岁,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在归纳其局限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学生回顾以上三个子目的学习,归纳其局限性。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