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579606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 播 理 论 笔记目录第一篇 探求的本质和理论第一章 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第二章 理论的探索过程第二篇 传播理论介绍和研究第三章 系统理论第四章 符号和语育理论第五章 话语理论第六章 讯息产生理论第七章 讯息接收和处理理论第八章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戏剧主义理论和叙述理论第九章 社会和文化现实理论第十章 经验和阐释理论第十一章 批评理论第三篇 传播和语境第十二章 关系中的传播第十三章 群体决策中的传播第十四章 传播和组织网络第十五章 传播和媒介第四篇 结束语第十六章 传播理论的作用和局限性 传 播 理 论 斯蒂文小约翰第一章 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一“传播理论”任何对一种经验做出解释和阐述

2、的尝试就是一种理论,即 一种关于某些事件题目产生的思想。“传播理论”可用于专指某一理论,或也可用来指与传播过程相关的全部理论中集体的智慧结晶。它使我们变得能力更强,更具有适应性,我们可用更灵活、有用、敏锐的方式对待事物做出解释。学习它最基本的理由是它们提供了一套观察有用的新事物的结果。二传播学的兴起对传播进行学术研究的强烈兴趣始于一战,当时技术和文化的提高使得传播成了人们关注的题目。20世纪进步人士所主张的和实用主义的大众哲学又给它推动力。公共信息的政治影响激进了对宣传和公众论的研究。与此同时,社科在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成了传播学的先导,30y在社会学方面的大部研究关注的是传播对个人和社区

3、的影响方式。社会心理学较流行的课题包括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宣传和说服及群体动力学。20c初另一研究方向集中在教育上,着重点在新技术的使用。二战后,社科合法地位完全确立,对心理和社会过程的兴趣变得强烈了,群体中的说服和决策不仅在研究人员而且在社会上成了关注的焦点。因此二战后,传播研究的合法地位和重要性得到确认。三金凯德注意到了亚洲和西方观点的许多差异:1东方理论强调整体上和一致性,西方着重在部分测定上,很难把这些部分和整体过程连接起来。2大部分西方理论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人们被视为在积极达到其个人的目标,而东方把传播过程视为是无计划的自然产生的事件的结果。3在语言和思想方面,多数西方理论为语言所制约

4、,在东方、言语符号、尤其是话语,是不被重视而且受 怀疑的。西方的理性在东方传统中也受到怀疑,亚洲哲学中重视取自于直接体验的直觉思维。4关系在两种传统中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西方,关系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在东方,关系则体现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和权力间。四传播的定义丹斯提出了把传播和其他事物区分来的几个基本因素,他找到了三个“关键的概念差异”,定义正是在这几个基本方面发生了区别:一是观察水平或抽象性(包容性和约束性),二是目的性,三是规范性判断(成功准确性的陈述)。五传播中的探求过程1基本模式:提问、观察、构筑答案。2类型:a.科学式的探求:客观性,标准化和重复实验。重点是发现世界(适合拍探

5、求)目标是减少观察中由人造成原差异。b.人文科学式的探求:与主观性相连,寻求创造性的个性化,关注从事发现的人。重点是理解个人的主观反应,适合对艺术、个人体验和价值观的研究。科学寻求一致看法,人文科学寻求可替代的解释。C.社会科学的特例:包括了a、b的要素却与二者都不同。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包括对个人怎样创造,交换和解释信息的行为的理解,因此,传播探求把科学和人文方法结合起来。3知识的创造:一般有三种方法来发展知识,即发现、解释和批评,与这三法相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数据和数据有什么用,发现法中,客观观察被作为数据;解释法中,数据则是学者个人提出的意义和解释,是对事物的有用的描述;批评法中,判断

6、被作为数据,然后指向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领域。六传播理论的类型1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对各种类型的系统中的范畴和变量词的关系作详细说明。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系统的组织,功能主义产生于生物学,强调有组织的系统为维持自己的运转方式。两者共同点a都强调时间上的稳定性,即其共时性,而不是以变化即历时性为基础,b对无意图的行为后果而不是有目的的结果的重视。C都认为有一种独立的现实,赞成发现法,认为知识通过谨慎的观察而发现。D倾向于把语言和符号与用符号代表的思想和物体分离开来。E真理的对应理论的使用。(对应理论:语言必须与现实相对应:符号必须准确地代表事物。)这些理论家把传播视为一种过程,在这当中个

7、人用语言把意思传达给他人。传播使用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脱离把它们作为工具使用的人而拥有自己的生命。因此可以说,结构论者把准确清楚判断为良好传播的标准,而且把传播能力视为对语言和其他符号的准确、恰当相熟练的使用。结构和功能理论对各种类型的系统中的范畴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作详细说明。这些理论在揭示个别事件和具体的人类经验的色调方面是较为薄弱的。2认知和行为理论:对思维的一般方面做了描述和解释。1结构和功能理论把重点放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上,而认知和行为理论则把重点放在个人身上。主要来源是心理学,认识理论承认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二者间的信息处理过程。认知研究以“变量分析”为中心它把主要的变量归类,并显示

8、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的方式。认知研究者同样感兴趣的是信息和认知变量引起某些行为结果的方式。因此,在认知理论中,传播被理解为个人的思想。 认知理论对思维的一般方而做了描述和解释。这类理论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个人心理的知识,但是它们很少涉及社会群体的动态变化。认知理论旨在显示人们一般是怎么思考的,但它们却很难解释人们是怎样协作完成某一任务的。3相互作用理论这一类理论把社会生活视为相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被认为对行为、意义和语言的产生、保持和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传播(相互作用)是我们学习行为和理解事物意义的工具。把传播看作社会的粘合剂。是传播使得社会结构得以存在。相互作用论考把社会结构看成相互

9、作用的结构而不是其决定因素。社会结构不能使传播发生,相反是传播使得社会结构得以存在。例如,家庭是由其成员交际的方式而形成的。结构主义把结构置于相互作用之前,但相互作用理论则颠倒了这一次序。焦点是语言怎样通过使用制定或形成社会结构,以及语言怎样通过使用而得到再创造、保持和变化的。结构理论认为有组织的客观的结构发挥作用产生结果;相互作用理论则认为这些结构是相互作用中语言符号运用的结果。因此相互作用导致并强化共享的意义,相互作用论者的知识比起结构论和认知论的知识来更依赖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多把意义和行为放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中进行描述,它们不会做出超越环境的概括。因此,社会理论多对传播过程及其怎样

10、影响意义做出描述,而不是根据已知的一组变量对结果进行预测。相互作用理论旨在揭示社会过程并显示个人行为怎样受到群体常模和规则的制约。这些理论还显示传播可以怎样改变社会的习俗。因此,这些理论的长处是对人际的动态变化和关系作了描述和解释。它们能明确解释人和群体怎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却未能很好揭示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人类生活的结构。4阐释理论:这一流派的理论描述理解发生的过程,它们对理解和科学解释之间做出区分。因释的目的不是去发现制约事件发生的法则,而是揭示人实际理解其经验的方式。”阐释理论描述活跃的头脑揭示各种各样体验的意义的过程。有几个传播理论都持阐释论观点,其中包括文化阎释论、组织文化

11、论和文本阐释论(第十章)。阐释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对语言、意义有共同的兴趣,并且都使用了阐释方法。阐释理论在揭示个人体验、文本和社会结构的意义方面是很有力的。这些理论可以成为促动变革的强大国素,这点其他理论流派是做不到的。同时,阐释和批评理论不适宜于对制约人类活动的法则做出科学的解释。5批评理论批评理论由一组松散的对传播和人类生命质量拥有兴超的思想观点组成。它们尤其关注不平等和压迫现象。多数批评理论关注社会中利益的冲突以及传播使得个群体长久控制另一个群体的方式。一个重要分支是女性观。女性观对男性和女性体验的区别进行检验和提问。对社会中的压迫和权力分配也表示关注。批评理论强调

12、价值观和利益在判断事件、情境和制度方面的作用,这些理论可以成为促动变革的强大国素,阐释和批评理论不适宜于对制约人类活动的法则做出科学的解释。七传播的层次: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每个层次都包含其他层次某些因素同时对拥有自己的东西。八核心理论: 会告诉我们信息的发展;经常涉及阐释和意义的生成;有时对信息结构进行探讨;常探讨相互作用动力学;还可能帮我们理解机构和社会动力学。第二章 理论的探索过程一、理论的本质:一切理论都是抽象概念;理论应被视为建构,它也是由人类阐释者创造的,不能因它是抽象的就认为是有真理,不同的学者从同情的观察中看到不同东西,无论形式如何,它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二、理论的基本要

13、素:1、理论概念,理论解释(必然性原则:因果必然性法规,获权型;使用必然性规则,授权型)2、传统理论思想:假设演绎法(假设、操作、控制、操纵、概括法则、预测);变量分析法 替代的范式(罗宾.彭曼替代范式五原则:1、行动是自愿的;2、知识是社会创造的;3、理论是有历史性的;4、理论影响他们所概括的现实;5、理论是有价值的)三、理论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外延、内涵、革命四、理论的功能:1、组织和总结知识;2、聚焦、3、理论对观察的事物作出阐明;4、理论提供了观察的辅助手段;5、预测;6、启发功能;7、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传播功能;8、控制;9、生成功能。五、传播研究的哲学问题:1、 认识论:(心灵理论唯

14、理论;经验主义;构成主义;社会构成主义) 2、本体论:3、价值论六、如何评价传播理论:没有一个理论是十全十美的:所有理论都有局限性,理想的标准包括理论范围,合宜性,启发价值,效度,简约,开放性。第三章 系统理论(始于19世纪黑格尔的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培兰斐提出。)一、 基本的系统概念:1、系统: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可以说任何系统都由四个方面组成。”第一是客体。第二,系统有其属性,即系统和其客体的持质或特性。第三,系统在其客体之间具有内部关系。 “第四,系统也具有一个环境。它们并不存在于真空里,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2、 系统特性:整体性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自我调节和控制

15、、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变化和适应性、等同终结。二、 控制论:输出反馈调整;三状态:稳定、增长、变化状态。三、 信息理论:熵:即是无规则,或者说情境中组织的缺乏。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熵的测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就越多。负熵:当一个情境是可以完全预测时,那就无所谓信息了。冗余:是相对摘的功能或是与可能的权限数量相比摘的比率。从质的角度看,冗余是一个情境可预测部分的比率;它是对确定性的测定。冗余是相对熵的功能,它是对不确定性的测定,一个句子确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冗余和可预测性决不会足100%。四、 系统理论和传播研究:1、 系统理论和关系中的传播 这一研究的核心是假设人际传播的功能为建立、维持和改变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