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本练习(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794366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基本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章基本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章基本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章基本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基本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基本练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基本练习首先,当解释一个问题:是否必须使用指挥棒?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没有人可以说何者对或错,完全看当事者的喜爱、擅长与习惯。但通常,正式的乐队指挥,几乎全用指挥棒;而时下的一般合唱团,指挥多为徒手。目前国外不少的演出,特别是旅行演出,为节省人力、财力多将伴奏置于录音带中,指挥在正式的演出时,隐藏的坐在台前,偶尔给予暗示,不但不用指挥棒,根本有时连手势都没有,其地位已退出领导席,而成为伴奏的附属品。这是科技发展的影响,而且趋势越来越盛。但目前较正式的演唱会仍然不喜此种方式。使用指挥棒有一个要紧的观念:棒子要成为手臂的一部分,持棒以后重点(poin)已从指尖,移到棒尖。有人以为用了指

2、挥棒控制的范围可以加大,对于大型的乐队、合唱团较合适.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因为控制的范围不在于指挥拍子幅度的大小,而在于领导的精神;正如强音(fte)的指示,不一定在于增加拍子的幅度。笔者建议在开始练习时,不妨持棒与徒手二者都试试,再看自己适宜哪一种,做一选择。一、指挥棒的认识、选择与持法这是一支长约廿吋的棒子,前端尖细而渐粗至棒尾,尾端有软木的握手。此棒通常以坚实的木料制成,漆以不反光白色,也或有以黑白色漆成者,但金属电镀的指挥棒容易反光较不适用。选择指挥棒,有二个原则:(1)重量:不论指挥棒是什么质料,拿在手中一定要对自己适合,挥动几下试试看,若是感到挥动自如,而略带重量则较适合。太重容

3、易劳累、分神;太轻则不易表达。(2)长短:指挥棒没有一定长度限制,却必须方便洒脱,不能碍手碍脚,力求指示清楚得心应手。右手持棒,将棒末端顶于掌心,也有顶于无名指与小指的分叉处。然后以中指、食指与拇指以适当的距离夹住棒子,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手指力求放松,避免握棒太紧肌肉僵硬。腕、肘及整个的臂部乃至于身体都要放松。(图1) 图1二、击拍的基本动作将右手在身体的正前方举起.徒手时手指自然放松,掌心朝向左前方,手与身体经常在2至0公分之间,高度约在自鼻尖与喉部之间。 图2若使用指挥棒,则棒尖约在身体的正前方,距离较徒手稍远,棒尖的高度也仍以鼻尖与喉部之间为宜。身体直立,二脚平行张开,力求身体平稳、

4、放松,在基本练习中,左手先自然下垂;右手击拍时,身体不要摇动;虽然以后会以身体的前倾或后仰辅助表达;但目前不宜有动作。基本拍子有四种:下击拍(ow et)、侧上拍( Beat)、内拍(In Bea)、外拍(t et),先分别试之:(1)下击拍(Down e):有上到下,笔直的不要偏斜,力求在一个平面上,勿前推、后拉;此拍长度约在额眉至腰部之间,图中 的地方是力点,藉此力点反弹向上,此反弹力是自然的,其中不掺杂任何作用力。(图3) 图3(下击拍)(2)侧上拍(Up Be):自右胸前方循图所示内弯向上,它的进行切忌成为直线,其向上之最高位置约与额眉等高。力点即在此最高位置上,虽无反弹动作,但力点不

5、可失去。(图4)(3)内拍与外拍(n Beat adOu Beat):对右手来说:n是由右向左,out则是由左向右边,此二拍可合并练习,力求保持水平,也无前后纵深变化。力点置于拍子末端,也无反弹作用。此两种拍子的长度,约与肩等宽,惟开始练习时,手的位置是在胸前中央。(图5)“力点”是指拍子当有的重点位置,在一拍的长度中,并非完全平板一律,而是有一重点,此重点当是此拍的中心,在此重点要加用力度,笔者将此称谓“力点”.若无此力点,则拍子全无神采,也无表情,但力点的位置,并非均置于拍子的末端,而且力点的力度大小也不相同,此力点,学习者当细心揣摩探讨,本书以后会经常提及。击拍练习指导:()学习者面对镜

6、子调整站立姿势、举右手的位置、握棒的方法及徒手时右手的姿势等。()以节拍器的快板(allro)、中庸速度(moer)与缓慢板(dagio)三种速度,分别练习下击拍(dow)、侧上拍(up)、内拍(in)、外拍(ou)各拍。务求把握速度,抓住力点,留心校正in、ut的水平,与各拍姿势。以镜子的距离检查自己的击拍的动作是否在一个平面上。如此反复练习到满意为止。图4 (侧上拍)图5 (内拍与外拍)()将节拍器调整在一定速度,俟跟随此速度数拍后,即将其停止,习者继续击拍,数十拍后,启动节拍器,以检测速度的把握。以各种速度,分别以各种拍子,反复练习,至速度稳定,毫无加快减慢的情形为止。三、手臂各环节的动

7、作配合徒手的指挥:手臂各环节自指、腕、肘、大臂,皆各有动作,而且这些动作要彼此配合,是巧妙而生动的.其一切表达能力力均在于这些动作之中,不但其中充满奥妙,连掌心的朝向,各环节击拍幅度的配合,皆多采多姿,引人入胜。使用指挥棒时,自棒尖至大臂同样也是如此。一个初习指挥者,多用肘的动作,而忽略了手指与手腕,因此握住的棒子就如同虚设,全无意义,学习者在这方面当多体会揣摩,这是指挥技巧的重要一环.(1)环节个别动作练习的方法如下:先在黑板上或墙壁上画大小三个圆形,其中心约在胸前中央,最大的直径,不要超过眉与腰的距离。如图所示: 图(A)徒手:以中指指尖对准小圆的周围,肘、大臂完全不动,仅以手指、手腕之动

8、作击出小圆的圆周,以二种不同的方向,反复练习,再以中指指尖对准中圆圆周,指与腕不动,仅以肘关节之动作循不同方向,反复画此圆周,最后以大臂关节之动作,画大圆周。肘、腕、指不动。(B)持棒:以棒尖对准小圆周,以腕画圆;同样以棒尖对准中圆周,以肘动作画中圆圆周,以及以大臂动作画大圆周。无论持棒或徒手,均须反复练习,俟确定分辨出何者为指、腕、肘、大臂的独立动作,然后将各环节的动作配合起来.()各环节的配合练习:以指挥棒或指尖,对准小圆周,仅以肘部的动作画小圆,然后运用腕的动作加入画中圆,此时腕部循中圆周,肘随小圆周,同时动作,如此以二个方向反复练习.间或仅以肘、腕单独动作,然后再次配合练习。大臂的动作

9、,是在于支援肘、腕的操作;若是仅以大臂动作来指挥,就极其笨拙,故大臂通常是自然的配搭。另:加上大臂的动作,即可用肘循中圆、腕画大圆,配合做总体的练习。四、腕部的力点动作当各个环节配合纯熟后,要在这些圆周上加上力点.这些力点完全使用腕的动作。练习的方法是先依图6的小圆周做腕、肘、大臂的配合练习,然后在力点 处,以手腕的动作表现力度.如此循不同的方向反复练习,俟该力点练习纯熟后,再将此力点移到圆周上方、下方及其他不同位置上.再后,以相同的方法,练习中圆与大圆。现在将此腕部力点的动作,加入基本动作中之下击拍(dow)、侧上拍()、内拍(in)、外拍(ut)。力点的位置均为本章第二节“击拍基本动作”中各图所示。练习时注意下击拍(down)的力点位置是在该拍的下端,然后向上反弹,其力点与反弹,均多用手腕的动作.侧上拍(u)的力点,也要注意使用腕部的动作,(徒手时手指动作亦要配合)。内拍(in)、外拍(out)的力点微微上翘,此上翘的动作,也完全以腕来操作。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