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7929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语习得考试复习汇总一、名词解释 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双语者、第二语言习得、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 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2、“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 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 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 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

2、影响。3、第二语言习得: 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 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4、“双语者”或“操双语者”,指可以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 的人。(1)、双语者指那些两种语言都达到与母语者同等熟练水平的人 (balanced bilingualism)。精通两种语言的人。这种观点是根据是否具有“同等的语言知识” 来定义双语者;(2)、双语者可以指那些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生成完整的有意义 的话语的人。这就是所谓双语者的“最底限定义”(minimaldefinition )。这种观点是基于能否使用第二语言来定义双 语者。5、第二语言: 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

3、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 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6、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 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二、简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为什么? origination:the end of 1960s.Corder 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Why?1.Forthefir

4、sttimeCordertheoreticallyelaboratethegreatsignif icanceoferrorsSLlea rnersmadeonlanguageteaching,theprocessofacquisitionandthes econdlearnersthemse lves;2. the view of Corder radically change the view and attitude of how people see theerror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Corder (1967)makecleartheobjec

5、t,methodandthedirectionforfurther development.SLA as a isolated area for study.Corder: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该把目光放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考察上,把 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作为观察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窗口,从中发现学 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规律的。Selinker:2、列举主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这道题我在于辉的课件里找不 到,就从网上找了,我把全部的内容都发给大家,大家自己决定写多 少吧)1、语法翻译法 是一种用第一语言来教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1) 注重书面语的读写训练,不注重听说训练,2)注重用演绎

6、的方式对语 法进行讲解,3)注重通过语法练习和翻译练习来提高学习者第二语言 的水平,4)立足于两种语言的对比,5)注重语汇的积累;6)提倡对 经典的精读;7)课堂以教师为中心。2、直接法指的是直接用目标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排斥第一语言在教学活动 中的运用。直接法的理论依据是: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第二语言获得与第一语言获得没有什么区 别,儿童获得语言是从口语开始的,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以儿童获 得第一语言的规律和过程为依据。外语教学没有必要借助于翻译和学 习者的第一语言,完全可以通过目标语言、示范动作、图片、实物等 来完成.直接法的主要特点是: 1)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杜绝第一语 言的使用,以建立

7、语言与外界经验的直接联系。例如,具体语汇用示 范、实物、图片等来讲授,抽象语汇用概念联系来讲授。2)强调口语 第一性,强调口头交际,听说兼顾,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问答形式组 织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要求学习者在口语交际中有正确的 发音和语法。3)采用句本位的教学原则,强调模仿,重视句型训练; 4)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直接法对口语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它弥补了语法翻译法的不足, 也有利于学生用目标语言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但直接法也有自己 的缺点:其一,它忽略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的规律和过程并不完全 相同这一事实,直接法对儿童比对成年人有效。其二,直接法需要本 族语学者任教,这在绝大多数学校

8、是很难做到的。其三,它排斥第一 语言的使用,结果在教授语汇,特别是抽象语汇时很费时间。3、听说法听说法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当时美国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材, 以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国防部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意见,把结构 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采用听说 领先、反复操练的原则组织教学,为当时的美国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外 语人材。二战后,美国的语言研究机构和学校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听说法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 则。2)以句型为教学核心,强调模仿和实践,注重句型替换和操练, 及时纠正学习者的语言错

9、误。3)重视语音训练,大量使用录音材料和 视听设备。4)基本上不采用翻译作为教学手段, 5)用对比分析的方 法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并根据难点来组织教学。4、功能法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或意念法,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功能法 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 学科的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认为交际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学习语 言就是学会用语言进行成功的交际,第二语言教学要着重培养学习者 的语言交际能力。功能法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以功能为纲,根据功能组织教学。例如,根据教学需要 制定教学目标和大纲,确定语言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10、标。 2)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强调语言材 料的真实性,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目标语言的实际生 活,要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使学习者能在实际的场合 恰当地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 3)注意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训练的结 合,围绕功能项目而不是语法结构来组织教学,不单一强调语言能力 的培养。4)强调表达的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习者的错误区别 对待,例如,可以容忍语法错误,但对学习者交际方面的错误则予以 纠正。由于功能法吸收了直接法、听说法等的长处,表现出许多优点, 目前已为许多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功能法也还有一些 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11、此外,功能法对教师语言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普及起来可能还 有一定的困难。5、认知法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认 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机械地重复操练,主张在教学中发挥 学习者的智力,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 观能动性,力求培养学习者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认知法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认为学习第二语 言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 交际是在掌握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因此第二语言的教学 应首先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规则,并注意培养学习者举一 反三、灵活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 2)以学

12、生为中心。学习者的内 在因素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来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自 学能力。3)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有意义的学习优于机械性的学 习,它效果好,记忆保持时间长。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和 使用规则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反对听说领先,主张听、说、读、 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注意对错误的分析和疏导。语言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假设-验证-修改假设-再验证”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 错误是正常的。因此教学中应对错误持积极的态度,并对错误进行分 析,视具体情况给予指点或疏导。5)适当利用第一语言。各种语言存 在着许多共

13、性,合理利用第一语言中带有共性的语法知识、概念、规 则能够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6、自然法自然法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源于上面提到过的“自我监 测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意义的理解,认为语言学习始于 理解性输人,主张推迟口头表达。2)创造语言交际环境,让学习者在交际环境中表达 思想、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3)以目标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同时鼓励 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目标语言,但也允许学习者在用外语表达有 困难时偶尔使用第一语言,4)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但学习者作 业中的错误,包括语法错误,要指明并更正。自然法强调先充分理解 再表达,不强迫学生表达,这对第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参

14、考价值。3、儿童习得有什么特点?1、小孩子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2、小孩子不必专门教,也不必专门给他们纠正错误3、小孩子用接触语言的方式学习4、小孩子对语言学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5、小孩子运用语言交际6、习得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 童习得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用特殊的方式。4、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1朿0激-反应论(行为主义论Bhaviorist approach )行为主义语言系的理论导源于19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 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指出: 人类语言行为只是朿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朿 激,说出的话是反应。朿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强调

15、后天经验的重要性。 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 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朿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 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朿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 惯从而学会语言。模仿-强化-重复-成形。 朿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 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2、生成论(内在论 The inn ate ness approach)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卡茨,心理学家米勒与麦克尼尔。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说“语言习 得机制”(la nguageacquisitio nd

16、evice),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 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内习得母语。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 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能够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creativity )绝对不可能依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乔姆斯基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时指出,人类的语言行 为与实验室里的动物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人脑有推理、概括等功能, 而这是与生俱来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对刺激反应论猛烈批判立场上建立起的理论 , 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理论。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体系,是一种以规则 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之所以能掌握,是因为人 类有天生的、具有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 能力”。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运用”的概念,即说话人和听话人 对语言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