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79170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5茶教案分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免费下载:茶【教学目标】1. 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茶的基本知识。2. 了解袁枚,了解随园食单所涉及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3.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茶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了解袁枚,了解随园食单所涉及的饮食文化,特别是茶文化。【教学方法】品味、拓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壶里藏乾坤,茶中有千秋。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

2、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冲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一壶好茶,不仅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更要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随袁枚来品茶、品茶文化吧!二、整体感知 1.介绍整理及随园食单。袁枚(1716年一1797年)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又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美食家、饮食理论家。袁枚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随笔、随园食单。随园食单一书是清代一部较为系统的

3、饮食文化专著,论述有关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主要介绍了清代江浙一带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制。其中的“茶酒单”一章中,集中记录了他对各种名茶的感受,本文摘录了在这部书中袁枚对于茶道的独特看法。2.梳理文章,与学生一起品茶、品茶文化。在袁枚的一生中,他几乎品尽了天下名茶。对于品茶、评茶、藏茶,他有独到的妙法妙论。在品茶的时候,他不仅十分在乎茶品,而且非常重视水质。他对烹茶的水,有着极其独到的见解:“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他以为要冲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其次,莫如龙井。接着他继续提到收

4、藏茶叶的方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对茶叶的收藏,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认为有了好茶,还要有好水,有了好水,更要善于掌握火候,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烹水泡茶的方法是:“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将变,而停滚再泡则茶叶上浮。应一泡便饮,如加上杯盖则茶味又会变化。”最后谈到他有一个朋友,在喝了他的茶后,逢人便称“我只有在随园,才吃到一杯好茶”进行佐证。袁枚喜饮茶,并列举了福建武夷茶、杭州龙井茶、常州阳羡茶、岳阳洞庭君山茶、安徽六安茶、湖南

5、安化茶等传统名茶的特点。 武夷山系福建第一名山,峰岩交错,怪石嶙峋,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这是武夷茶区的特色,因之名曰武夷岩茶。陆羽茶经云:茶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岩茶生于岩缝之中,因此品质非凡,奇香持久,味浓爽醇,色香味别有风韵,为我国青茶绝品,在乌龙茶中最负盛名。袁枚原本不喜爱武夷茶,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 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饮了僧道之茶后,便一饮钟情,终生推崇。对武夷茶,其方法是用小壶、小杯冲泡,然后嗅香、试味、徐咽,袁枚对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包括了择茶、择器、择水、候汤以至水质品评的内容

6、。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的名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自古以来深得人们钟爱,有“黄金芽”、“无双品”等美称。袁枚喜欢游历名山胜景,品遍佳泉好水。他喜欢家乡的龙井茶,每次品到其他茶,都爱和龙井作比较,如他这样品评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对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袁枚一生嗜茶,他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七碗生风,一杯忘世。” 三、课堂训练:拓展学习茶与中国文化、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练习

7、指导一、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到了对饮茶的看法,请归纳。(见说明)二、划出文中谈泡茶时对水的要求的句子,并翻译。(略)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欲治好茶:备办。 2莫如龙井:不。3.滚久则水味变矣:就,那么。 4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遮蔽,遮盖。5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减少,增加。 6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曾经。7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有。 8一入宦场便吃熬茶:一种加佐料煮成的茶。9其苦如药:代词,指熬茶。 10胪列其后:(l li)罗列;列举。四、课文中说:“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其后”。同学们同意整理的观点吗?在我们家乡有哪些名茶可与龙井媲美?请收集自己家乡一种名茶的相关资料,撰写成20

8、0字左右的短文,在班上交流 。(略)相关资料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

9、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

10、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

11、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

12、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

13、的规律。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14、。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15、。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南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了解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