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68143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10游褒禅山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中的“文”意为“残存在石碑上的文字”。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侧”是名词作状语,“明”

2、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答案: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古人之观于天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因为。A.代词,他们,代指古人/难道,表反问语气。C.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转折,可是。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答案:B5. 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是非贿得之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解析:属于介词

3、短语后置,其余为判断句。答案:A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B作者通过论述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C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双重否定,强调“有志”;提出“力”“物”这两个条件时,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志”。D作者写仆碑上的文字,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其目的也是表现有志的主题。解析:不是“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

4、以止”),必须深思而慎取的主题。答案:D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

5、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B夫夷以近 夷:平坦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解析:孰,谁。答案:D8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不出,火且尽 解析:省略句。答案:D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不随以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力足以至焉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B/ C/D/ 解析: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目的连词,来。答案:A10翻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答案: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要僻远的地方,而且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7、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

8、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11下

9、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写作B擢进士上第 擢:提拔C乞不次进用 次:次序D恨不识其面 恨:遗憾解析:次:按次序。答案:C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修为之延誉文彦博为相B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C能以辨博济其说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D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解析:连词,来 答案:D1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安石才干及胆识的一组是()其属文动笔如飞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A BC D解析:是说辞官的事。答案:D14下列解说不符合

10、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解析: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是管理鄞县时的事。答案:B15翻译下列句子。(1)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_(2)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_ 答案:(1)欧阳修考虑他需要俸禄来供养家人,

11、再一次向朝廷请求。(2)那么我所做的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使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也就符合先王的政治统治了。16仿写下面这个语段。注意原句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选用,仿写的句子要跟原句对应起来,还要有文学描写的味儿。堤上虽有微风,河里却毫没有波纹,水面像镜子一般,映出澄清的天空的影。答:_。答案:略17(2010高考湖北卷)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紧扣画面内容;写两个5字句;句末押韵。 _食物少煎烤住房环保型_清蒸油烟少节能灯照明_答案:(参考1)(一)衣衫自己洗,小件不劳你。(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参考2)(一)洗衣不用电,手洗身体健。(四)拒绝小汽车,绿色自行车。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重视民生,有助于形成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_。于是,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便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亦即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看,主要是来自内需使其实际利益同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就能够使广大民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而重视民生,就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主要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