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676639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计划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计划实施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课程计划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由新课程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工作改革,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 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我们深感这场课程改革的 重要性、紧迫性和严峻性,任重而道远。为此,我校将以上级 主管部门的落实精神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重 点,努力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精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进程,特撰写以下实施方案。二、目标与任务:1、全面组织培训、学习与研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精神。坚持以“高”(高标准)、“严”(严要求)、“实”(求实 效)的原则,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

2、容的多形 式、全方位师资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迎接关于实施新课程情况的调研。2、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 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从课内走向课外生活、走向社会, 走向科技发展,全方位探索、实践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 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 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搜集 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 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寻求适合于、满

3、足于 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 学途径,以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 要求。3、继续发展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原有课题实验的基础 上,应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继续深入探究、验证、发展、 推广实验。在此基础上,在教研工作与活动中都应有意识地确 立、渗透以新课程实施相关的新的立项课题。以科研促进、推 进新课程的实验发展,为全面走进新课程积累实践经验,奠定 基础。4、通过扎实开展、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的培训、学习、 实验、探索、总结交流活动,牢固树立新课程的教育观、教师 观和学生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 课程意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等

4、专业综合素养,伴随着新课程 与学生一起成长,使我们的校园、教师、学生焕发活力、充满 生机5、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 发挥校本资源,努力把各项设施、各科学具、用具、图书等资 源与新课程实施联系起来,实现配套优化,促进新课程的顺利 实施。三、措施与要求:一、加强学习,加强培训,理解体验教育新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 观念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性改革。在 这场变革面前,每一个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 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自我,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 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因为 只有这

5、样,新课程所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才有可能 深入人心、付诸实施。(一)加强学习,理念先行。1、本学期我们继续要求一年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 材,弄清新教材的体例、特点、要求,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效果。2、13 年级各教研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纲要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理念与本学段的具体目标, 要求每位老师牢记于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3、本学期,继续创设交流平台,开展“如何派发学生学 习兴趣”主题研究活动,让教师在反思和体验中与新课程进行 “亲密”对话。4、每位老师要自抽时间,结合基础教育、教育实践 与研究等其他学科教学杂志的学习研

6、究,展开对“课标”的 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二)有效组织,培训引路。1、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各年级老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2、进一步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新课程基本理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 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 程中的教师角色等等,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防止把 课程改革演变为简单的“换教材”。在培训模式上改变过去单 纯灌输的方式,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法,让教师领略 新的理念和内容,体会新的教法和思路。3、以“学术沙龙、经验会、讨论会、讲座”等形式,围 绕新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评价以及新教材教学进度、实 验进展情况

7、,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新教材教法。通过研讨、交 流的形式,提高教师感悟并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我校的新 课程标准实验的发展,使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朝着有序、有 效的方向发展。二、加强研究,狠抓落实,实践体验教育新理念。把新理念转化为实践,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验证的。本学期, 我们将全面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类型上,从不同的 逻辑范畴,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注 重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视显性 课程,同时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一)尽心尽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去订购教材、编写教材,教 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1、教

8、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本学期,我们将举行大规 模的教师基本功竞赛,以此来推动我校教师的全面业务水平。 同时,创设条件,摻学科界限,努力寻找新的课程资源。2、探索创建家校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是课改深 入的关键。如何使新课程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设计让每 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知晓、理解、认可,直到参与到其中, 这是课改顺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课改实验中,我校要 建立家长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健 康发展的良好课改氛围。3、积极利用好校本课程。为各年级学生选配了漫话家 乡。本学期,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加以使用, 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它课程资

9、源的不断 开发与优化发展。(二)注重过程,强化学科课程管理。新的课程改革应赋予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新的要求和内涵, 教学过程养生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强化管理。1、强化集体(合作)备课的管理。有效的集体(合作)备课活动,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 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新课程改 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集体(合作)备课的作用显得格外重 要。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教研组的管理,提高教研组集体(合 作)备课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个人钻研备课 一个人主讲,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 使集体(合作)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

10、查、有总结、 有考核、有效果,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课程标准的理 念和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2、强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 教学实践,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本学期,我们将多层面、 多层次地举行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会、讲座、课题研究、合作 备课等多种形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现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情趣化,让课堂焕发出生 命的活力。3、强化作业设计的创新。布置作业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作业形式 多样化、作业内容体现层次化和个性化,每两周应布置一次活 动性、实践性作业。4、强化教育评价的多元。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

11、心芦咏莉博士曾说,我们的评价要有 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 而不是为难学生。因而在评价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与发展过程进行评价;要关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的评价;要 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鼓励学生 本人、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要给学生创造多次测 试的机会,让每次测试都成为一次学习过程;要注意发挥好评 价的激励功能,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 成功的乐趣。(三)全面启动,优化非学科课程的作用。 非学科课程主要是指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包 括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1、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

12、先,认真学习,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 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 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 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 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 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 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 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课程计划表课 周程年级过思 想 品 德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外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历史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 方 课 程校 本 课 程周总课时数年级七255341132232134八2552241132222134九255334113222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