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67182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强国之立国之本观后感第一集主要内容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看完视频之后, 我对我国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历程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声惊叹悠然而生。首先,我惊叹于国家的眼界与魄力。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指出“从全国 80% 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我国大多数国民的文化素养都还是文盲阶段,扫盲工作就这样在一个艰苦的条件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全国范围内, 不同职业阶层

2、的人们有着相对应的识字任务, 大家把识字融入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举办冬校、夜校等补习班、小黑板下地、赶牲口识字等等,霎时,形成了全民识字之风。再者,我对人民的智慧更加地崇敬,并折服于新中国的文化新风貌。文化教员祁建华创建的注音识字法,极大地推动了扫盲进程, 之后便有了一个个以新凤霞为典型代表的成功脱盲的人。在扫盲的同时, 文字改革的工作也在进行着,根据社会的迫切需要,确定了三项任务,分别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一个接着一个的规定和方案的诞生,伴随着我国15 岁以上的文盲率从 80% 下降到了 52% ,这也意味着我国文字改革的逐渐成熟以及我国国民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

3、不得不说,看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教育事业的逐渐强大。 在这方面,我国大范围吸收企业办学、教会等为公办也从英国人手里拿回了燕京大学,以及集社会各教育专家人才去编写并出版用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材, 这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基础上, 一大批高文化高质量的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涌现,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为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国内改革到国际化发展,再者,从陆地到航空发展,我国人才培养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能力越来越强。1952年,我国通过调整, 形成了高等院校的新格局,出现了各种专业性

4、质的高等院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成熟奠定了基础。高考制度又为我国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大学生。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以后, 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第一枚探空火箭、 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在此诞生,学生们投身于国防建设,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即使我国教育水平在 19 世纪 50 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还有一大段距离,面对这样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的举措又着实让我钦佩了一次, 主动向中央请缨, 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说“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集中各方优秀学者的宝贵意见,讨论出来各种改进方案。在著名的八八会议,明确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 邓小平同志还四次提出恢复高考,恢复高考为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我国的教育领域能够逐步前进, 取得现今这般成就, 都无疑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回顾自身, 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学生党员, 我必定时刻谨记党的宗旨和使命,认真学习我国我党的历史、 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理论知识的先进思想,更加要主动寻找一切学习的机会,以理论指导实践,逐步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有思想有手段有担当的共产党人。 日后进入社会,我必将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做到爱岗敬业、终身学习,永葆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