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566495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色彩。 关键词:人文特点;个性特征;情感体验;主体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口号,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这一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语法、修

2、辞等知识点的识记,以及听、说、读、写等能力点的培养,进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的机械训练,这些都是片面追求语文工具性的表现,这种做法不但容易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正确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其工具性特点与人文性特点的统一,即:在注重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等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各种古老深远文化思想的沉淀,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将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状态。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

3、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教师只有正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才会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和各种素质得到高度和谐发展的反映内心生活的精神风貌,培养出正品、上品、优质品。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 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兴趣、性格、智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并对各种智能类型的学习需要、思考方法和学习优势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能发挥学生智能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如

4、: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其在学习、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全能大比拼”,即:组织他们分别以“朗诵”、“表演”、“书画”、“歌唱”等形式表现词的内容,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各项得分,累计评出一、二、三名。这样,既达到了识记、理解、欣赏全词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特长和智能的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自信心,真是一举多得啊!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情

5、感丰富的人,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并把自己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情感,评价自己的情感,肯定自己的情感;最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师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绪处于活跃、振奋状态,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智能建构,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例如,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舍生取义”主题讨论会时,有的同学认为:“舍生取义”反映了一种生死观、义利观,是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维护它。有的同学指出:“舍生取义”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义”在维护时不一定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完全可

6、以古为今用,为它注入新的内容。还有的同学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学会珍惜,对敌斗争应该讲究方法策略,有时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以上说法,各有侧重,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评判和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发言,才爱发言,进而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师生才能在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学习和收获的快感。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来获取知识,就是学习。这种习惯看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的学习观

7、,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如: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其目的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师、与生、与教材的互动中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做中学”,进而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责任感,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成长需要。首先,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合其个性特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其次,要结合学习实际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帮助学生学会在个体和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平台;既要体现个性要求,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其必将促使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色彩,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