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658516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9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孟津县县直中学 梁科科教学目标: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

2、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古体诗近体诗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二、读:语速,语调,节奏三、文学常识:李白,字

3、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五、赏析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

4、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5、。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给“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

6、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

7、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12.“夜郎”: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

8、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16.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17.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

9、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写 景 叙 事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作用:1.点明时令2.渲染气氛:凄楚,黯淡3.烘托心情:悲痛,愁苦叙事悲痛,关切抒 情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长风:迅疾轻柔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直:不停留-急切抒情关切、思念、安慰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特色:(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铺 垫六、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