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652413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相互转化、传递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绝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教材的地位:太阳辐射是大气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最基本原因。例如大气运动、大气降

2、水以及气候的形成、“保温效应”等。可见,在本节中学好弄清太阳辐射及其能量转换这一理论,对本单元各节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2)过程与方法培养读图,会画简图来分析大气热力过程的能力;培养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环保等国家大事的新闻报道

3、的良好学风。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教材内容比较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强烈的直观感应,教师提出一些了解实际又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维、议论,既能引导学生们层层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具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化抽象为具体,又能通过人的视神经的刺激来达到人的大脑的形象化记忆,鉴于此,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手绘板图教学法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四、教学程序设计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月球表

4、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摄氏度,夜晚则降到零下183摄氏度。地球上有大气存在,使地球上的白天夜晚的温差不大。问:在这里大气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能使地球与月球表面有如此之大的昼夜温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大气的热力状况”问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大气的能量来源于何处?2为什么说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的?有哪些形式?.为什么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学习新课一大气的能量来源设疑如果没有太阳辐射,地球表面

5、是什么样?学生活动想象和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得出多个答案;总结学生的各种结论,引导学生得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热量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二大气受热过程设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而大气层厚达2000千米,大气的热量是不是由外到里逐层加热,最后才使对流层热起来呢,还是有别的方式?提示:对流层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学生相互探讨,发现上面的假设与学过的对流层的温度变化规律相悖,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得出太阳辐射使大气受热的过程: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常数;2、穿过大气层削弱作用:3、地面增温并对低层大气加热:4

6、、大气的热量支出保温作用。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出示幻灯片“全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设疑假如到达大气上界(2000千米3000千米)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的话,那么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不到大气上界时一半(47),另外53的太阳辐射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利用翔实客观的数据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为下一个提问“大气为什么能够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有哪些形式?”做铺垫。学生活动自学教材,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选择性吸收:反射:云、粗粒尘埃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深入探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有没有关系?有何关系?2.太阳辐射随着纬度是如何变化的?备注:画简图,让学

7、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以致用利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解释下列一些自然现象。1为什么阴天时或大气尘埃烟雾较多时,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所见到的天空是灰白色?(散射光)2为什么在日出之前天就亮了,在树荫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散射光)3为什么在月球上白天看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确是黑暗的?(没有大气的散射作用)4开头讲的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相差如此之大?(没有大气层的反射作用)5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因而天空呈现蓝色)早晚呈红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

8、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6为什么说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缘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树立学有用地理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观念。知识小节总的说来,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但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转入新标题大气的保温效应。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动画演示大气的温室效应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动画演示,同时思考:地面是如何对大气加热的?为什

9、么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观察、讨论得出结论1、地面辐射;2、低层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结论总结大气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而地面吸收后放出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CO2水汽等物质所吸收而增温。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小部O、O3吸收太阳紫外线水汽、CO2吸收红太阳红外线分射向宇宙,大部分返回地面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而大气中的CO2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把地球变成一个大暖房。除CO2外,还有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氟里昂等,也有同样的作用。学以致用:多云的夜晚气

10、温高于晴天夜晚的原因?为什么有浓云的夜晚不易凝结霜或露?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间地梗上放烟雾能起到驱赶昨夜的寒气?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大气的两个作用回答问题,整理知识点,并形成迁移能力。巩固和反馈课堂练习1、请在图中填写: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吸收、反射、散射、地面反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热量散失、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2、图中箭头表示长波辐射的有哪些?3、大气保温作用的形成与图中哪些箭头的大小有关?探究活动题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分析:本活动既可用于课内提问,也可用于课外的探究。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二氧化

11、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学术界并没有绝对的定论。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展现出来。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让逐步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区分清温室效应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区别。【设计思想】本节课重点有三个方面:知识系统部分应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能力系统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进行认定、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价值观念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针对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即便是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而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特别是大。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