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63940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输和利用的主阵地,不论在人才方面,还是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全部含有十分主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创新,并不是一些特殊人的专利,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全部含有潜在的创新意识。但这种创新意识,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切实加强创新教育,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成为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怎样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部分体会。关键词创新意识 学生 培养一、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就必需转变教学观念。1

2、.树立学生的开放意识,转变“封闭型”教学观念。语文课堂教学的“封闭型”关键表现在:教学内容固定,不灵活。语文课仅仅围绕教材进行教和学。教学手段单一,不丰富。教学形式呆板。即,在此传统的约束下,很长时间,大多数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思索,而是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这么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还缩小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范围。发明性地去学习,培养的是发明性、开拓性的跨世纪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另外,老师还能够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部分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去操作。比如,教苏教版人有两个宝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提问,并

3、说说双手能干什么大脑能思索什么?笔者讲授人教版漂亮的小兴安岭第二段时,采取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先指导学生阅读思索:这段话写了小兴安岭春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重复朗诵,体会。让学生画出小兴安岭春天的图画,以深入感悟春天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这一连串的开放性问题,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创作空间,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发明思维的培养。2.引导、激励学生提问质疑,转变教学观念。在那些权威性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对老师逐步养成了对老师的依靠。她们不敢甚至也不想向老师和书本提问,只有习惯性地被动接收。学生的个性和发明将会被抹杀无疑。我认为在教学过程

4、中,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全同学直接参加整个教学过程,许可她们提问。实践证实:能提出问题比处理问题好,因为她是发明性学习的一个表现。不过从其次讲,能引发争议,这本身就是发明性学习的一个表现。比如,教学翠鸟一课事学生在初读课题后,还没等老师说什么,同学就提出了这么的问题:翠鸟长什么样?她喜爱吃什么?翠鸟有什么特点?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自己去思索问题,这么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发明性地去处理问题,开启她们发明思维,激发她们的创新意识。3.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转变“教学模式”观念。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于某种思维方法。这么就会轻易形成某种呆板模式,从而会产

5、生一个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严重影响发明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二、学习新知识要注意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要充足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突出她们的自主地位,提升她们参加课堂的能力,要展现出一个师生双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当中老师应起中介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师生合作,老师和学生合作交流,从让学生成为老师思维的“同谋者”,同时应把好学生思维和老师启发之间的度。对学生加工过程给正确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的路径,而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根本贯穿整节课。语文教学不但要多加朗诵、指导,还应给合适的引导、激励,这么不但能使学生取得知识,

6、而且还能提升她们的爱好。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主动参加情境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是到处的被动接收者”。语文知识不一样于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亲自参加,自主探索,自己从实践中取得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加的需要。假如课堂中的问题是探索知识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进探索的“调味剂”。老师不仅要提出含有真实价值、可供学生参加的问题,更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从而产生主动参加的请求。2.老师应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加的空间。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

7、够的空间和时间,使她们有主动参加学习的机会,养成发明的倾向和意识。同时更要努力为她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她们能静下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地加以思索,以发挥学生内在的发明意识。3.要注意“成功”、“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主动参加的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的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一位学生从顺境学习中体验到愉快,而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拥有主动参加的丰富的情感体验。4.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主动参加的舞台。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教,而活动情境的创设恰好为她们搭设了一个生活的“舞台”提供操作的机会,从

8、而使学生经过动嘴、动脑把部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内容,让她们在“舞台”上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不停增强创新意识。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还应注意讨论式的教学1.选择讨论的题目必需要适当。教授提出的讨论题应该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和挖掘性,但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结论,这么也就失去探索和思索的爱好,而且也不利于她们创新意识的培养。2.讨论的时机要适合,时间不宜太长,假如时间太长,这么会使学生疲惫、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走过场,另外讨论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老师应立即、适当的进行评价。五、课的结尾要力争新奇课文的结尾对发展学生爱好,强化教学目标含有主要的意义。老师要发明性地利用课的结尾,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高潮。前苏联的大教育家姆林斯说:“人在内心深处,全部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假如课的结尾角色处理得好的话,这不但能实现学生心理需求,而且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即时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新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有所不一样,它应依据不一样年级,结合教学的各个过程而实施不一样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还要优化教学的各个步骤,从而培养出含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