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63217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儒学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儒学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儒学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儒学的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学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的发展历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 未被统治者所采纳。3、主张:(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 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 序的统治秩序。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

2、面发展(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发展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2、代表人物及主张(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伦理上主张“性善论”。(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 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三、低潮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四、正统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封建

3、社会初步发展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五、融合魏晋南北朝

4、时期 儒学发展受到道、佛教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六、新发展宋明理学1、时代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理学的开创者。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2)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程朱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 有程颐、程颢、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 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主张:A宇宙观:“天

5、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 第二性的;B 认识论:“格物致知”C 伦理观: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主要着作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3)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心学创始人主张: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是宇宙的本原B 认识论:“发明本心” 明代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主张: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心外物事心外无理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内心反省)七、批判与继承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1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趋渐衰落的阶段。2 代表

6、人物及其主张:(1)李贽(明)反正统的“异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 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 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主张:A挑战孔子的权威和封建正统思想B 针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反对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C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主张追求个性和自由。D 在文学上主张“真心” 着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2)黄宗羲 主张:A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

7、立“天下之法”。 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C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这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萌芽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反映)D 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着作: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 评价:对封建制度是有利的冲击,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顾炎武 主张:A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 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C 主张“经世致用” 着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

8、病书 评价: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之一。 王夫之 主张:A 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B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 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着作:船山遗书 评价: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 “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 更新”。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 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9、。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 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 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 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 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纷 争、斗争中

10、发展起来的。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 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 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 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 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 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 为: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 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