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561653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温州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

2、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3、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间,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

4、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

5、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

7、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

9、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B.材料一认为诗人能够成就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在于他们能把概念背后的暗示性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 C.材料二认

10、为人们见到“木”首先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D.材料二认为古人写诗咏树,用“木”或用“树”,没有太多差别和讲究,所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无差别。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木”和“树”的对比分析中把论证推向深入,进而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B.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

11、的阅读兴趣。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李白鹦鹉洲)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_ 5.材料二认为古人喜用“木叶、落叶”而不用“树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幽暗的林荫小径 【俄】伊凡.蒲宁 马车在一长排茅屋前停了下来,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匀称的老军人,

12、他严厉地扫视着周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倦意。他从马车里跨出一只脚来,走进穿堂,朝左边的客房走去。 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很温暖很干燥。客人脱下军大衣,将它扔在长椅上。他神情倦怠地用白皙瘦削的手捋了下灰白的头发。客房里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稍稍推开通往穿堂的门,不太高兴地喊道:“嗨,有人吗?” “欢迎您,大人,”一个黑头发、黑眉毛的女人当即走进客房,她尽管有了点年纪,但依然挺美。“您想用饭还是上茶炊?” 客人瞥了她一眼,便心不在焉地回答:“上茶炊吧。你是这家店的主人还是仆人?” “我是这家店的主人,大人。” “那就是说,你自己当家喽?” “是的,我自己当家。” “真的吗?难道是守了寡,所以得由自己来操

13、劳?” “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 “哦,原来是这样。这挺好。你店里很干净,很舒服。” 女人老是瞅着他,稍微眯起了眼睛,好像是要寻根问底地打听什么。 “我也喜欢干净,”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族老爷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 他一听见自己的名字,顿时惊讶得挺直身子,睁大双眼,脸涨红了。 “纳杰日达!是你?”他迫不及待地说。 “是我,”她回答。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他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两眼紧盯住她“谁能想得到!我们已经多少年没见面啦?大约有三十五年了吧?” “三十年。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现在四十八岁,我想

14、您已年近六十了吧?” 他目光中流露的倦意和脸上心不在焉的神情顿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两眼望着地板,在房间里大步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又停下了脚步,长着灰白胡子的脸涨得通红,说道:“从那时候起,我对你的下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为什么不留在主人家里?” “老爷,这说来话长。” “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 “我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这有什么可解释的。想必您也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爱您。” 他羞愧得热泪盈眶,便皱着眉头,又踱起方步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朋友,”他嘟嘟哝哝地说。“爱情啊,青春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那是件庸俗的、平凡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 “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 他抬起头来,停下脚步,苦笑着说:“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