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560558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论文由于时代的开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进步,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根底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挤了学生考虑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考虑时间,以及充分考虑的权利,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考虑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此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那么,如何真正表达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构造特

2、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的),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考虑、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才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1.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的。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

3、要完成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才能程度,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老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根底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可以是学生、老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根底上再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例如,在植

4、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方案,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的时机。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老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应学生各种发现的材

5、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展“发现”,并指导探究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老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根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应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p 结论,进展实验的设计,并验证

6、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考虑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入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老师的主导表达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究方案、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展观察、调查实验、搜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3.练习和反应,稳固知识,开展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稳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构造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开展学生的探究才能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的,以根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展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