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604492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病历讨论记录时间: 2012 年 6 月 15 日地点:主持人: 徐素贞 职称:主管护师讨论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参加人员:讨论内容:徐素贞护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DVT好发于下肢深静脉,为上肢的十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尤其是妇科手术和骨科手术后近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或非致死),后期则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甚至致残,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2、预防和护理大家积极发言: 汪小君主管护师: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发病原因:静脉血流淤滞:如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手术后、偏瘫、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可能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因素造成失血、失液而又补充不足或妊娠、肿瘤、高龄、肥胖及其他疾病等患者自身因素,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手术可造成血管内膜直接和间接损伤,如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感染等因素,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当静脉壁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其上,发生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徐立琴护师:针对原因我们可以采

3、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找出高危人群。手术及分娩、长期卧床制动是引发LEDVT的重要因素。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红肿史,既往有无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史,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特别是对高龄、吸烟、肥胖、下肢静脉曲张者,护士更应该结合血常规、出凝血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高危人群,重点预防。1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向其讲解LEDVT的发生原因、后果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护士进行床上运动,尤其是下肢运动,可有效预防LEDVT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手术患者及其家属均存在惧怕运动、担心多运动会

4、影响切口愈合的心理。因此,做好健康宣教和指导,使其掌握一定知识,这样在护士对其进行指导预防活动时才能正确配合。2预防措施: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活动双下肢、按摩和关节被动运动,并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环境下暴露肢体。手术后应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在下肢感觉未恢复前,护士应给予被动运动和按摩,1次/h,35 min/次,双腿轮流进行。适度按摩腓肠肌,可加速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下肢感觉肌力恢复后,指导患者作膝、踝、趾关节的伸屈和举腿运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下肢骨科手术后,应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

5、习,渐进为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由被动进为主动。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过紧的腰带、丝袜和紧身衣物。对长期输液者应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方筱君护士长:加强病情观察,重视患者主诉,特别是高危患者。若患者一侧下肢肿胀、疼痛,应警惕LEDVT的可能,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及早明确诊断,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首选而又能确诊的方法。对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护理的重点是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特殊性,如局部禁止按摩、挤压和拍打,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以免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密切观

6、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注意呼吸情况,观察有无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等,同时注意观察下肢皮温度、颜色、弹性、疼痛及肿胀程度、患肢的感觉、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每天测量并记录下肢周径,观察并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和水化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出血情况,每天按时监测凝血酶原。卧床休息:一旦确诊,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cm的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制动,严禁按摩患侧肢体,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应取休克卧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每天测量患肢

7、周径,观察肿胀情况。警惕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咳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通知医生。用药观察与护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使用过程中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地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饮食及生活指导: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休息、抬高患肢、注

8、意保暖、避免抓挠和蚊虫叮咬。下床活动时穿弹力减压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站立。36个月后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步行、骑自行车,2030 min/次,每天尽量多次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至少持续612个月,以防复发,高凝状态不能消除的病例,抗凝治疗时间长短可无限制。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告知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其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总结:DVT多因长期卧床,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所致。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如延误治疗时机可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健康教育,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的降低DVT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患者躯体的康复,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