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59767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 姬惠光(215231) 很有幸能在这儿发言,也很有幸自恢复地理高考以来,一直任教毕业班地理。以往两届我们震中的文科综合列苏州大市第一。当然这其中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学生的刻苦老师的钻研领导的关怀。就地理而言,跟我们地理教研员杨老师的正确引导,统筹安排分不开的,重视区域地理,使得我们赢得了2000届高考的胜利;编制交流试题,使我们赢得了2001届高考的胜利。2002届我们将继续以杨老师的思想为指导,加倍努力,争取在高考中续写辉煌! 我发言的题目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内涵丰富,不仅是全球性的热点,也是我们大综合考试命题

2、的热点,尤其在我们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又特别丰富,可以说是高中系统地理的一条主线。当我接到通知后简直不知从何下笔,匆匆写成,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想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这部分知识,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一) 牢牢把握四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不能相互割裂。就高中系统地理整册书而言,就是围绕人地关系展开的,上册是侧重地理环境,下册侧重人类活动,而联系它们的纽带及桥梁是资源(能源)。上册尽管是以自然地理为主,但其中也包含着人类活动。例如: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有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新教材特别多);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讲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讲到了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第

3、四章地壳和地壳变动,讲到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讲到了人类在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时必须重视生态平衡。下册人文地理,更是明显突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思想。而教材一直提供两种发展模式,人类活动和气候讲到了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对气候的良性影响;滥伐森林、不合理垦殖、乱排有害物质对气候的影响。全书最后一章,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作了总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过程中就要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不要忽视,否则就会游离教材的中心。归结起来;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这个系统中,资源是基础,人口的数量和素质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必须使

4、经济、社会和生态同步发展,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数量的增长。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适当补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时 期人地关系原 因生产力 人 口采猎文明恐惧和依赖水平低 很少农业文明顺应(局部改造)耕作、灌溉水平 缓慢增长提高工业文明征服掠夺科学和技术发展 迅猛增长 特别应强调的是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的发展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量成倍增长,物质资料成倍地增长,人口急剧膨胀,而环境却每况愈下。所以人们才开始思考应该怎样发展才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好的模式。可以适当补充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等。(二)人口问题时补充一些新鲜的知识,适应当前教学需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大

5、意义2000年是一个世纪的结束,也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在这个特殊年份进行人口普查,可以说是千年一遇,是历史的要求,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 进行人口普查是制定政策的需要。人口普查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通过人口普查,了解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就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了解各行业人口的分布,可以制定人口的就业政策;摸清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可以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此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民族政策、老年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根据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可见,人口普查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所必需的。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我们很多

6、方针、政策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 人口普查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五次人口普查是世纪之交的普查。2000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我们确定“十五”计划和新的远景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候,开展人口,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不仅可以为评价九十年代人口状况以至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制定21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人口普查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我国的人口普查是世界上规划最大的社会调查,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的成功进行,已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其中普查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数据处理时效性的办法等,已被联合国秘书处

7、制订的人口与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采纳。可以说,我国的人口普查,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对世界人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次国务院决定在2000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已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把这次人口普查搞好,也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内容如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

8、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二、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

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三、家庭户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 四、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五、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

10、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

11、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

12、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此外,人口问题方面要注意老龄化问题,这方面,可以看相关的报纸和新闻,收集补充一些内容。(三)结合西部大开发,说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相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资源的

13、利用与开发,青藏铁路的修建与沿途生态的保护、塔里木河调水、西气东输、北方沙尘暴等。所有这些都是生动且实用的例子,今年高考很有可能往这方面去,运用这些例子剖析,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使紧张沉闷的高三复习课焕生机。(四)编写或收集一些能体现四者关系的习题,培养学生解这类题目的能力。例:下图表示在某些地区发生的相互关系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

14、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入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ab人口增 长贫 困cdefghij环境退 化这道题的关键是抓住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后果,贫困和环境退化产生的原因和后果,逐层推进,得出正确答案。本题答案依次是: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b或a、d或c、h或g、f或e读图回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增加贫困发展加工业 (1)将代表不同涵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农林牧综合治理D水土流失加重 E水土流失减轻 F毁林开荒 G粮食单产提高(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循环、导致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A、B、G,D、F、C、E(2)C 以上只是我在高三教学中的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些想法,仅给在座各位同行一点参考,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财经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