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59766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学年精品历史备考资料一、选择题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汉

2、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君相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答案:A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解析: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

3、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答案:D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解析: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

4、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

5、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

6、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答案:C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朝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

7、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D项错误。答案:C7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

8、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C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解析: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

9、;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C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A分散行使 B法制化C独立运作 D世袭化解析: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项错误;

10、材料中没有说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

11、”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2、的目的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答案:D1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

13、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西汉11471211唐634967214427两宋208284明79284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

14、建西汉7唐2010541两宋821981514明1571961012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西汉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两宋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今衢江县)(3)明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材

15、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李俊中国宰相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西汉: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