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59633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选自第八单元25课古人谈读书1按课文内容填空。2请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敏( ) 知( ) 厌( ) 诲( )A满足 B聪敏 C同“智”,智慧 D教诲3请你说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_4选择句子的句式,填写序号。A反问句 B比喻句 C疑问句(1)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_)(3)问渠那得清如许? (_)2. 课内阅读。伯牙绝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

2、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sho sh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i wi)鼓琴者。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按原文内容将“”补充完整。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伯牙善鼓琴。 善哉乎鼓琴。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当存高远。C.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李白的“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如孟浩然的“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结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巡道工的故事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

3、。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

4、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千条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工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1“巡”字的读音是(_),是(_)结构。在字典里的解释有到各处去

5、,来回走动查看;酒席上给全座依次斟酒一遍。在文中应选(_),“巡道工”就是(_)。2文中画“”的句子是(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3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_4. 文言文阅读。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去:_。方:_。欲:_。还:。2翻译下面的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_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

6、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盘古开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选自太平御览(注释)盘古:古神话中人名,传说他开辟天地,死后身化万物。混沌(hn dn):传说中指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鸡子:鸡蛋。九变:复杂多变。九,泛指多次。于:表示比较。日长(zhng):每天增长。故:所以。去;相差,距离。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盘古日长(chngzhng)一丈 (2)盘古极长(ch

7、ngzhng)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1)天地混沌如鸡子 (2)天日高一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_(2)故天去地九万里。_4找出文中成对的反义词。(1)(_)(_)(2)(_)(_)(3)(_)(_)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园中有金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謂子日:“园中有金。”言讫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帐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注)营:经营,管理。谓:告诉,说。讫:完结,终了。属:类,类别。1翻译句子。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_子始悟父言之理

8、。_2园中真有儿子想找的金子吗?父亲为什么对儿子说“园中有金”?_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注释遽:就。任:对待。悖;违反常理,错误。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义项。(1)父善游(_)A善良,慈善 B熟悉 C擅长,长于 D容易,易于(2)见人方引婴儿(_)A方向,方位 B正,正在 C方法,计策 D才,刚刚(3)人问其故(_)A事情,事故 B所以,因此 C牧意,有意 D缘故,原因2下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事中的要把婴儿往江中投的人,做事违背了常理。

9、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C.不能把婴儿等同于其父亲,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孩子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能把可能当作必然。3翻译下面句子。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_8. 课外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 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2解释“之”字在句中的意思。(

10、1)反归取之。(_)(2)何不试之以足。(_)(3)至之市而忘操之。(_)(_)3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4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_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 东:东方 问其故故:缘故,原因B

11、.我以日始出时 以:认为 始:始于C.去人近 去:距离 孔子不能决决:判断,判定D.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知:知识2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改写成间接引用句:_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改写成直接引用句:_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孰 为 汝 多 知 乎?4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A.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B.太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开水一样烫,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C.太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D.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5读了这篇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任选角度谈谈你的体会或感悟。_10.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