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59449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相关试题(doc 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阶段练习二一、 名词解释1、H-O模型:它是从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应状况的不同,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的因素、国际贸易的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商品构造,后人大多觉得HO模型是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在此基本上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一种新阶段。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这一章中重要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3、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指该种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比其她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多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特点是:投资大,容纳的劳动力较少,资本周转较慢,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中国的出口中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4、H-0-S定理:在特定条件

2、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这个命题被称做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从赫俄模型中引申出来的。5、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6、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7、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学的概念,说是的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同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8、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种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

3、象。9、同质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互相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同样。10、技术差别产品;是指新产品浮现带来的差别,处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11、水平差别产品:是指商品相似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性。12、需求偏好相似:它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因素。它觉得,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一方面满足的总是国内市场。二、 判断题1、比较利益理论未能解释产生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因素。 T2、H-O模型的假设前提与比较利益理论有重大差别 。 T3、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是大量使用劳动力要素来生产的产

4、品。 T4、列昂剔夫反论是针对要素禀赋理论的。 T5、列昂剔夫觉得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不符合H-O理论的。 F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觉得,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相似。F7、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贸易重要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现象。F8、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解释具有禀赋差别的不同国际间的贸易。 F9、一国经济上的天赋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 T10、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服务外包业务的承办地。 F三、 填空题1、比较利益理论觉得,产生比较利益的因素是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别)及其(劳动成本差别)。2、H-O理论觉得,生产要素存量比例不同的两国,虽然(相似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同样,也会产生(

5、生产成本)的差别,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3、国际间生产要素相对丰裕限度的不同,导致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别。4、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使一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5、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觉得,新产品总是(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6、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可选择性。7、波特觉得,(产业国际竞争力)从主线上决定着一种国家的命运。8、波特的竞争优势涉及一国的(初始化)比较优势和(后发)比较优势。9、只有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真正形成产业竞争力。10、(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正在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四、 简答题1、 减数H-O模型与比较利益理论的假

6、设条件差别。答:(1)李嘉图觉得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H-O模型的假设前提则觉得这并不完全,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她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2)李嘉图觉得国内等量劳动相互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商品互换中应用,而H-O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互换,本质是相似的。(3)李嘉图觉得国际贸易产生的因素重要是各国间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别,而H-O模型在论述国际贸易时却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同样、生产函数相似、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2、 简述H-O模型理论的特点。答:(1)H-O模型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本之上的。(2)

7、H-O模型是从一种国家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因素,通过考察一种国家经济构造中各基本资源的相对比重来阐明贸易的产品构造与地理格局,同步又分析了贸易自身对经济构造的影响,这些思路无疑是与经济实际结合得比较密切的,在一定限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客观实际状况。(3)H-O模型的某些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4)H-O模型在许多状况下并不符合实际,没有可以完全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客观运动规律。(5)H-O模型并未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3、 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答:它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

8、产品。在同样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种绝对的原则或界线。在美国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美国国内也许是用资本密集方式生产出来的。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说法在理论上简朴阐明了,但人们用实证的措施进行检查觉得,这种说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解释列昂剔夫反论。4、 人力资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答:西方学者觉得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对列昂剔夫反论做出解释。美国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分析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具有大量资本的因素。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而是具有高效率、高技术纯熟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工人的高度纯熟技术则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因此,美

9、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其她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把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加入到美国资本存量中去,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化也许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部分地阐明反论,也可以表白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浮现的新的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5、 简述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答: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她的见解是: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利益。这时,其她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也许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她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

10、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6、 简述规模经济所产生的贸易利益。答: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可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减少,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贸易中受益。两国生产、出口什么产品是随意的,没有任何比较利益或禀赋的特点,生产也许性曲线向原点凸出,阐明具有规范经济,于是两国在分工之后,只是随意某一国所有资源均用于生产产品,因而生产点在某国。福利得到提高,其来源在于扩大规模后得到的生产成本的减少形成的新的互换利益。7、 简述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答:波特觉得产业竞争力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特定

11、产业一起相对于她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要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赚钱的能力”。以上4要素构成六边形的六个角,形成一种钻石的形状,即出名的波特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即波特出口竞争力或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正是这四个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模型中的因素是一国发明经济繁华和竞争环境的重要条件。模型体系中一种方面的因素一般依赖于其她方面因素的状态,任何一种方面因素的弱点都反过来会影响行业的竞争力,模型在某种限度上一种自我增强体系。8、 简述服务贸易与货品贸易的差别。答:(1)服务商品的不可感知性。(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3)服务贸易的差别性。(4)服务的不可储存在。(5)服务

12、产品的营销管理更为复杂。五、 论述题1、 H-O模型理论是如何论述贸易导致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P36-37答:简朴说吧,该理论模型对于古典模型,特别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做出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A国为劳动丰裕国家,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为资本丰裕国家,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结论: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资源禀赋差别导致供应能力差别,进而引起相对价格差别。价格差别是两国发生贸易的直接因素。开展自由贸易后,一种国家会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其用要素稀缺的产品。

13、这是h-o理论。2、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论述国际分工的变化。 P47-49答: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学的概念,说是的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同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赫尔什的分析是,A类国家有能力生产处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但由于A类国家在资本、管理、外部经济规模、国内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在研制新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步,A类国家市场广大可以大规模生产,故此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也拥有相对优势。D类国家有着相对丰富的科研力量和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这是此类国家的优势,但同步它们的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外部经济规模也小,因而当产品进

14、入生命周期第二阶段后优势就会下降,进入第三阶段优势将完全丧失,因此此类国家的优势重要集中于某些特定范畴内的新产品开发。3、 试论述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答:(1)科技革命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正在下降,原有的比较利益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值得分析的是,发展中国家在低劳动成本基本上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要是因科技革命使某些产业部门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的丧失,也是由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深化。(2)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第一,资源的相对重要性下降。第二,老式自然资源的地位受到挑战。第三,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