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考试复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591938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考试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方剂学考试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方剂学考试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方剂学考试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方剂学考试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考试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考试复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方剂学考试复习总论填空题17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三类18 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三类19 臣药意义有帮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药物和针对重要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两种简答题13.简述臣药涵义并举例说明之?臣药涵义有两种:1.帮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2.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亦可温通经脉,解头身之难受。14.简述佐治制药涵义并举例说明之?佐制药,即用以消退或减弱君、臣药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药物。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芩,可制约方中羌活、苍术等君臣药辛温燥烈之品,以防伤津。15简述反佐

2、药涵义并举例说明之?所谓反佐药是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这样药物称为反佐药,如温通四逆汤中以苦寒之胆汁防寒邪拒药。16.使药有哪几类?其涵义为何?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药物。21、药味增减变更前提是什么?其目又是什么?药味增减前提是药味增减不能变更原方主病、主证。根本病机以及君药地位。增减方中次要药物,目是适应变更了病情须要。25.方剂变更有哪些根本形式?常见方剂变更有三种主要形式:药味增减变更、药量增减变更和剂型更换变更。问答题5.写出君臣佐使涵义,并以麻黄

3、汤为例加以说明。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1.帮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药物;2.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协作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干脆治疗次要兼证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退或减弱君、臣药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药物。如麻黄汤中,麻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用以为君药。用透营达卫桂枝

4、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难受之症得解。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助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解表剂1麻黄汤主治症候病机是C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D外寒里饮E风邪犯肺,肺失清肃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用量比例是DA1:2 B2:1 C3:2 D1:1 E2:33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方剂是CA败毒散 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 D独活寄生汤 E香苏散4麻杏甘石汤功用是BA 心凉透表,清热解毒 B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C疏风清热

5、,宣肺止咳D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E宣降肺气,清热化痰5运用解表剂应留意那些问题解表剂是用以治疗表证一类方剂,临症运用时,应留意以下几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假如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假设病邪全部入里,那么不宜再用解表剂6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配伍意义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同之难受7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

6、何仍用汗法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那么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之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那么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那么原证之汗出自止8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配伍意义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表达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那么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根

7、本构造。9何谓逆流挽舟之法?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泻下药1、 具有峻下热结功用方剂是 BA大黄牧丹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三物备急丸E黄龙汤5、小承气汤变更为厚朴三物汤,属于 B A、药味增减变更 B、药量增减变更C、剂型更换变更 D、随证加减变更 F、以上都不是6、阳明腑实证,痞满而不燥者。当用 C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复方大承气汤12、温脾汤功用是 E A、攻下冷积,温补脾肾 B、荡涤肠胃,温补脾阳C、攻下冷积,温脾暖胃D、攻下冷积,温肾暖脾E攻下冷积,温补脾阳14、十

8、枣汤最正确服用时间是 E A、饭后服 B、饭前服C、睡前服D、不拘时服E、早晨空腹服简答题1、 简述大承气汤煎法。水煎,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或芒硝溶服。2、 简要比拟三承气汤大、小、调胃承气汤在功用、主治、用法方面区分。三承气汤均用大黄荡涤肠胃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功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具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两方缓和,称为“缓下

9、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14、大承气汤,济川煎,温脾汤,黄龙汤皆可治大便秘结,其病机有何不同?1、大承气汤证病机是阳明热结,腑气不通;2、济川煎证病机是肾虚开合失司。3、温脾汤证病机是脾阳缺乏,阴虚内盛,寒积中阻。4.黄龙汤证病机是热结里实,气阴缺乏。和解剂2、以下除哪项均是小柴胡汤主治病症A A、伤寒少阳证B、黄疸见少阳证 C、热入血室证 D、疟疾见少阳证 E、瘟疫邪伏膜原4、患者往来寒热,胸胁苦酸,静默不喜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治当首选 B A、蒿芩清胆汤B、小柴胡汤C、大柴胡汤D、柴胡枳桔汤E、逍遥散12、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

10、,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 D A、小柴胡汤B、大柴胡汤C、逍遥散D、蒿芩清胆汤E、半夏泻心汤14、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药物是C A、柴胡配芍药B、柴胡配甘草C、柴胡配枳实D、芍药配甘草E、枳实配芍药19、逍遥散中姜用法是 C A、鲜生姜B、生姜汁C、煨生姜D、生姜皮E、炮姜简答题:7、半夏泻心汤证配伍特点是什么?答: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清热剂选择题1、 以“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为特点方剂是 DA. 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龙胆泻肝汤 D.导赤散 E.五苓散2、 清胃散中升麻与以下何药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11、CA. 生地 B.丹皮 C.黄连 D.生地、丹皮 E.大黄3、 导赤散君药是 AA. 生地黄、木通 B.竹叶 C.木通 D.生甘草 E.木通、竹叶4、 龙胆泻肝汤中多用苦燥渗利伤阴之品,为使祛邪不伤正,故方中伍用 DA. 熟地、麦冬 B.熟地、当归 C.生地、麦冬 D.生地、当归 E.熟地、生地5、 左金丸原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 DA.1:1 B.2:1 C.3:1 D.6:1 E.4:16、 功用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方剂是 DA. 吴茱萸汤 B.泻青丸 C.龙胆泻肝汤 D.左金丸 E.当归龙荟丸7、 患者牙痛牵引头疼,脸蛋发热,齿喜冷恶热,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选用

12、 BA. 玉女煎 B.清胃散 C.竹叶石膏汤 D.黄连解毒汤 E.泻黄散8、 芍药汤主治 BA. 疫毒痢 B.湿热痢 C.虚寒痢 D.寒湿痢 E.休息痢9、 立法用药表达“行血那么便脓自愈,调气那么后重自除”方剂是 BA. 败毒散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 D.黄芩汤 E.葛根芩连汤10、 青蒿鳖甲汤组成中含有 CA. 知母、石膏 B.石膏、丹皮 C.丹皮、生地 D.生地、当归 E.当归、芍药11、 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功用方剂是 BA. 犀角地黄汤 B.芍药汤 C.白头翁汤 D.当归补血汤 E.八珍汤12、 主治三焦火毒证代表方是 CA. 普济消毒饮 B.清瘟败毒散 C.黄连解毒汤 D.五

13、味消毒饮 E.泻心汤13、 普济消毒饮中配用升麻、柴胡目是 AA. 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B.疏肝解郁 C.透疹解毒 D.升举清阳 E.生提中气14、 清营汤中表达“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那么一组药物是 DA. 丹参、麦冬 B.水牛角、生地黄 C.丹皮、莲子心 D.银花、连翘、竹叶 E.丹参、玄参15、 竹叶石膏汤出自 CA. 温病条辨 B.内经 C.伤寒论 D.伤寒直格 E.伤寒来苏集16、 白虎汤主治 AA. 阳明气分热盛 B.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C.三焦火毒炙热 D.热毒充溢,气血两燔E.以上都不是17、 白虎汤中君药 AA. 生石膏 B.煅石膏 C.知母 D.生石膏和知母 E.煅石膏和

14、知母18、 热入营分,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宜选用 CA安宫牛黄丸 B.犀角地黄汤 C.清营汤 D.黄连解毒汤 E.清瘟败毒饮19、 白虎汤出自 CA. 素问 B,内经 C.伤寒论 D.温病条辨 E.伤寒直格20、 热入血分证临床表现不包括 EA. 发斑 B.昏狂 C.舌绛起刺 D.脉数 E.舌红苔黄腻简答题1、 为什么说竹叶石膏汤是“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方中配伍半夏意义何在?答:竹叶石膏汤是由大寒白虎汤衍化而来,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方中半夏虽温,但配伍于清热生津药中,其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

15、人参、麦冬补而不滞。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故医宗金鉴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2、 何谓“以泻代清”?试举例说明之。答:指接受泻下通便药物荡热于中,使之从下而泄,以达清泄胸膈郁热之目,即为“以泻代清”。凉膈散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方中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内结之燥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其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此即“以泻代清”。问答题3、 试比拟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在组成、功用、主治等方面异同。答: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组成上都有石膏、粳米、甘草,但白虎汤配伍知母,竹叶石膏汤配伍竹叶、人参、麦冬、半夏。在功用方面都可清热生津,但白虎汤清热之力较强,是大寒之剂,竹叶石膏汤清热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