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58846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B、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作主张,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C、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D、从前对巴特龙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題。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

2、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

3、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为:做。这里是雕刻。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C、其两膝相比者

4、,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相互比较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三、文言翻译及古诗默写。(10)7、翻译下列句子。(4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技亦灵怪矣哉!8、(1)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两句(2分)A、气蒸云梦泽, 。B 、 ,烟波江上使人愁。C、斯是陋室, 。D、 ,萧萧班马鸣。(2)从秋词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进行默写。(4分) , 。 , 。四、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912题。(共12分)宣纸 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

5、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10、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谨,请在第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体现该特点的词语,并结合句子说说它的作用。(3分)1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青铜器利用宣纸包裹的原因。(4分)【材料】在我国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内,那些小件的、价值连城的青铜器是这样珍藏的:把青铜器用宣纸包裹几层,放入锦盒内,再放保险箱里珍藏。五、作文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比如一支笔,一本书,一片叶子,一段友谊等。请以“珍藏”为题目,

6、写一篇记叙文。要求:600字以上;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B卷一、 诗歌赏析(4分)墨梅- 朱熹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1、 作者诗中的梅有何特点?(2分)2、 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讽刺了怎样的世风?(2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私心”?(2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一)名著(4分)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

7、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_ 。 主人公是在_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精神,_ 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二)现代文阅读(18分)母亲的心 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

8、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

9、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

10、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2)“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

11、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1 0(4分)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四、语言应用(12分)11、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4分)材料一主要信息:(2)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优秀纪录片的代表。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中孕育出的

12、独有的中国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开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着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主流电视节目市场。(4分)探究结果:(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他拟写一个标题。(4分)B卷一、 诗歌赏析(4分)这是宋朝朱熹的一首咏梅诗。作者站在一幅墨梅图前,看见散发着墨香的梅花,虽蕊寒枝瘦,却笑傲冰霜,忽然灵感一来,由黑白二色的梅花联想到当时社会上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于是话里有话的说道:“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绵里藏针,讽刺当时的社会。从字面翻译:这丹青描画的梅花阵阵墨香,使观者恍然如在梦中清澈的江边赏梅般,遒劲清瘦的枝干上盛放的梅花在冰霜中依然挺立,不惧严寒。1、 遒劲清瘦的枝干;在冰霜中依然挺立,不惧严寒2、 讽刺当时社会上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