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案例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581671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成长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成长案例分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成长案例分析班级:11应用心理学本学号:11103514116姓名:史陈昌甲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人。为了搞好 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她做了大量的艰苦而繁琐的研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她阅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作文,阅读了大 量的作文技法书籍。大量的阅读成就了她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一 经她的手,短时间就能变个样,所教班级的作文成绩就能够大幅度地 提高。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她每教一个班级,都要反复 研读全国各地历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然后,按照自己的研究,一个知 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要求学生过关。相应地,教学耗费的时间就多,常 常是加班加点地干。就是这样的一

2、位教师,二十多年来,她所任班级 的语文成绩年年遥遥领先,所写的教学论文也多次在市、区获奖,但 学校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她所做的是典型的,时间+汗水”,技术 含量不高,不值得一学。乙也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贤淑恬静,温文尔雅。作为一名语文 教师,她爱好阅读,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为了提高学生的语 文成绩,她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书籍。“腹有诗 书气自华”。事实的确如此。她的语文课上得过程流畅活脱,情意浓 浓。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十多年来,她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市、 区获奖,而且被评为了区级“骨干教师”,但她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 始终不在人前、不落人后,学校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她

3、的教学是 花拳绣腿,好看不实用,缺乏说服力,也不值得一学。分析:应该说,这两位教师的情况在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界是很具有代 表性的。许多一线工作的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了提 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辞劳苦,加班加点,做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但是,由于他们秉持的教育教学理2念不同,学习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他们的努力往往表现出了截 然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记得,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这样的一个意思: 你想到哪里去?你怎样到那里去?你是否到了那里?对于教学,这实 际上可以解释为: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怎样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 方?如何判断学生到达了想去的地方? ,把学生引领到哪里

4、去”就是 教学的目标(任务),,怎样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就是教学的策 略(活动、方法、媒体),,如何判断学生到达了想去的地方”就是教 学的评估。这三个问题是最重要、最简明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 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如果按照这样的基点分析这两个个案,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揭示 甲、乙两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在哪里,缺失在何处,进而为我们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有效的校本途径。一、个案1中的教师甲之所以阅读大量的优秀学生作文,阅读大 量的作文技法,反复研读全国各地历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就是为了切 实把握自己,教学的目标(任务)”,切实把握自己到底该,把学生引 领到哪里去”,切实把握自己到底如何评价学生的

5、学习情况。一个教师,只有确定好了教学任务、选择好了教学内容、明确了 教学目标,他才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他才有条件选择评估的 标准与手段,他的教学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根据教材和 学生的实际,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目标(任务儿 是教师专业水平的 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教师甲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教学的目标(任务)”绝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 评估的标准也绝不是“考什么”。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 (任务)”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有,过程、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而,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正是我们传统教学所忽

6、视、所缺失的内 容。同时,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只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不是 充分条件。,教学的目标(任务)”还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相结 合,还必须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的目标(任务)”。这个结合、 转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实3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以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和方法,并适时调整之,这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新课 程改革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教师这方面专业水平 的提升。显然,教师甲恰恰忽视了对这个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

7、,她的 专业发展便停滞在对“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评估”的把握上, 缺失在对“教学的策略(活动、方法、媒体)”的研究上。像教师甲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忽视甚至漠视对“教学的策 略(活动、方法、媒体)”的研究,这类教师一般都不重视对性格各 异、不断变化的学生的研究,不重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的学习。因此,他们有学习,但他们学习的不是教育教学理论,而是 教辅、教参;他们有反思,但他们反思的不是如何优化教学、提高教 学效率,而是哪个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哪个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他 们有研究,但他们研究的不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是练习、考题。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普遍现

8、象:教学成 绩优秀的教师一般都对,考什么”(教学目标(任务),或者说实际上 的“教什么”)的认识和理解十分清楚,一般都表现得非常敬业、任 劳任怨,他们的学生的学业负担一般都比较重,因而他们一般都显得“匠气十足。二、个案2中的教师乙之所以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其目的 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底蕴;她之所以阅读大 量的有关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掌握,怎样 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的策略和方法。从教师的知识素养来说,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而且需要条 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是 在丰富和提高本体性知识;阅读相应的教学理论,熟悉相

9、应的教学经 验,是为了丰富和提高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因此,就教师的专 业发展来说,教师乙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事实上,综观世界教育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教 师乙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理智取向做法。这种理智取向的教 师专业发展,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 提升的基本途径就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 识。但是,教学是情境性的活动。教师的知识只有与具体的对象(学 生)、内容(教材)相契合,成为情境性的知识,才能发生实际的效 力。教学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教师不仅要清楚“怎么做”, 更要清楚,做什么、做得怎样”。教师乙的教

10、学成绩始终不佳,原因 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她忽视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切实把 握是不无干系的。因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泛化或缺失一直 倍受人们诟病的。我们知道,课上得好,无非是师生活动充分、有亮点,好看、耐 看。但是,这种“亮点”、“充分”,如果不能围绕一定,教学目标(任 务)”,不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学习点儿什么、掌握点儿什么,这样的 “亮点”、“充分”在教育学意义上是无效的。也就是说,,教学策略 (活动、方法、媒体)”也好,,教学方法和技巧”也罢,总是针对具 体的内容和具体的对象而言的,它们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 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抽象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11、。 把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当作自己专业发展追求的目 标,这样的教师显然是在“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由此可见,教师乙的专业发展便停滞在对“教学策略(活动、方 法、媒体)、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研究上,缺失在对“教学目标 (任务)”和“教学评估”的把握上。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教师常常感叹,优质课好看不好 学!”,优秀教师的方法和技巧一听就懂、一学就走样! ”我们也就能 理解:为什么一上公开课、优质课,上课教师就会在怎么做的问题上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在一节课中将各种时髦的东西(说得好 听一点是先进的理念与策略)都塞进去。如果对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追求一旦成为一种时

12、尚,就会对 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错误的导向。许多教师之所以不能将教学、教研 结合起来,原因就在这里。在他们看来,教研是做给别人看的,好看 但不实用,自己的教学才是实际的,需要产生实际效果。三、通过对这两个教师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教师的专业 发展,其停滞和缺失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出现停滞和缺失是必然的。教师在其专业 成长的不同5阶段,其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初任教师关注的焦点在于 教学的任务、内容和目标,着眼于将学生引向何处;一个熟悉了教材 和课程标准、明确了 “到哪里去”的教师,可能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学 生成绩、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果一旦这种关注演变成为一种经常 的习惯,

13、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停滞在其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关注 点上,就会出现相应的专业缺失。因此,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 助教师发现其专业发展停滞在哪里、缺失在何处,帮助他们找准其专 业发展的基点和突破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弥 补其专业缺失,那种,让教师读一读教育名著;“写一写教学经验论 文”等一刀切的方式,显然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另外,学校还要打造交流平台,帮助教师相互分享各自专业发展 的经验和成果,实现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 专业水平。个案1中的教师甲,完全可以将自己在教学目标(任务) 和教学评估方面的学习、研究经验和成果贡献出

14、来,帮助相同学科的 其他教师弥补在这方面发展的缺失。这个帮助的过程,也可进一步提 高教师甲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水平。同样,个案2中的教师乙也可以这 样做。可以相信,这样的校本教研无疑是实在和充满效力的,是能够 赢得教师欢迎的。【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 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 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 ,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

15、 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 一评析。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 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 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 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

16、切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 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 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 义。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 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1)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 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 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 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 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 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 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