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569962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印发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卫防秘2005187号 各市、县卫生局: 为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安徽省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条例和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我厅组织制定了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标准),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参照执行。 一、各级卫生行政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加强计划免疫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免疫针对性疾病的一项有效措施,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有序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工作。 二、各市应根据我厅制定的建设标准,结合本地实

2、际,制定本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以县区为单位力争在年内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定点接种的覆盖人口达100;三分之一以上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建设标准要求,2007年辖区内所有预防接种门诊达标。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认证工作的组织和初审工作,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复核。对达到建设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颁发我厅统一制作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牌,并报我厅备案.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评审办法我厅将随后下发。 附件: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 安徽省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试行) 一、布局设置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上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

3、以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如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可增设接种门诊或分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在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或医疗防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设置。独立设置的要按医疗机构的设置要求报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审批。 二、房屋及基本设备要求 接种门诊须设置有预诊室、接种室和资料室,总使用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要求环境清洁,光线良好、空气流通,与医疗门诊、病房隔开,有专用通道.各室挂有明显的标志牌。 1、预诊室:用于登记、收费、体检、电化教育、留观;墙面应张贴家长告知书、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收费标准、免疫接种禁忌症等。 2、接种室:要求一苗一台一隔断(室),接种室内有降温和

4、取暖设备(电扇、取暖用油汀或空调等)。 接种操作台的台面上摆设疫苗冷藏包(或冰瓶)、接种盘等接种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汤匙、脱脂干棉球、75酒精棉球、镊子、砂轮等),以及醒目的疫苗品种标识,并应备有凉开水. 配备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包括肾上腺素、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 配备的消毒设备应包括消毒桶、紫外线消毒灯,有条件的可装备一次性注射器的毁型器。 3、资料室:配备办公桌、资料柜、冰箱、电话和计算机. 三、人员配备要求 接种人员必须是获得卫生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并经注册的人员,经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免疫10天以上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人员(不包括登记人员)配

5、备标准:2万人口以下乡镇不少于2人,2万人口以上的乡镇门诊,每增加1万人接种人员相应增加1人,增加的接种人员可以为兼职。 四、工作运转 1、摸底登记 多渠道了解新生儿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内常住和流动儿童情况,对流出(或不在本单位接种)儿童也要登记在簿并注明,要求每月对辖区内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摸底登记或更新补充. 2、资料管理 (1)接种资料:使用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安徽省儿童预防接种记录簿,记录完整、资料清楚,儿童出生后无论城市或农村1个月内及时建簿(卡)、建证,流动儿童居住3个月以上应及时办理.每季度对07岁儿童接种簿(卡)进行核查与整理,及时更新信息。预防接种簿保存期不少于15年。 (

6、2)基础资料:建立免疫技术资料档案,包括有关人口、冷链设备、接种器材、疫苗领用、免疫接种、相关疾病发病资料,要求资料完整,分类装订归档。 (3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资料:按月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汇总表,数据无统计差错。 3、组织接种 (1)接种形式:乡镇可实行定时、定点接种。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预防接种与儿保体检相结合的“双门诊”,协调村卫生员负责儿童的摸底登记、预防接种通知工作。 (2)接种周期:农村以按月接种为主,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开诊时间不得少于3天.城区实行按周接种,每周接种不少于2天.非常规免疫(应急免疫、强化免疫等)接种疫苗与儿童基础疫苗的接种时间分开。 (3)城市和有条件的地方

7、鼓励开设常年门诊。 4、 疫苗管理 (1)疫苗使用分类:一类是计划免疫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二类是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和推广使用、群众自愿接种的疫的疫苗,目前常用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三类是苗,主要有风疹疫苗、甲肝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和狂犬疫苗。 (2)疫苗的供应: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订购(卡介苗由省结防所订购),逐级供应至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门诊,其中一类疫苗为免费疫苗,二、三类为有价疫苗。 (3)冷链管理:有专人兼管生物制品和冷链设备。冰箱有温度记录(每工作日上下午各一次),并

8、有停电(或停用)和维修记录,及时除霜。冷藏包外观清洁,内胆干燥,冰排用后及时把水倒掉. (4)疫苗贮存:疫苗贮存符合要求,疫苗贮存量一般不超过两个月的用量,当月未用完的疫苗仅限下月使用一次. (5)领发疫苗:疫苗按计划供应,每两月向县疾控机构上报下两月各种疫苗实际需要量。各类疫苗(包括扩大免疫疫苗)必须从疾控机构订购,领取疫苗时备带冷藏包。 (6)疫苗记录:须有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期、领发人签名、领发苗时间、供苗单位、库存量,使用安徽省计划免疫疫苗领发(出入库)登记簿,并做到苗帐相符。 五、操作规程 1、接种前,接种人员要详细核实接种对象的卡(证)、接种通知单、询问健康状况、既往史

9、,履行告知义务,必要时体检并记录检查结果,并在证(卡或簿)上记录所需接种的疫苗,发接种牌。接种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及口罩,佩戴接种上岗证. 接种人员要认真核实接种证上面的接种日期、接种疫苗(接种牌),严格按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工作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实施接种;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部位、剂量、途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要在接种证上签字或盖章. 儿童接种疫苗后,接种员须告知儿童家长要休息观察1530分钟后方可离开接种现场. 接种完成后,正确记录和统计各种资料、处理剩余疫苗和安全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 发生接种事故或出现异常反应时,应详细登记,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并积极配合上级做好现场调查处理。 六、考核指标 5.1 建证率:12月龄内儿童建证率98%以上。 5。2 接种率:12月龄内儿童四苗单苗接种率达90以上,乙肝疫苗城市接种率达90,首针及时率达80;农村接种率达85,首针及时率达70。 5.3 按时报告各种报表,上报及时率达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