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566082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演练: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 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美字体明德至善然后静,格物致知意乃诚。赏美文“明德”的现实意义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

2、德。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

3、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学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

4、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人,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做新民的本领,而“止於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因此,“止於至善”应该是儒家修养最高境界。而能真正做到的,显然是凤毛麟角。正如古人所讲

5、:“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这的确是千古实情!然而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有做人的目标。虽然境界弥高,人生也应树立起追求的勇气。正所谓:“取之于上,得之于中;取之于中,得之于下;而取之于下,则得之于下下。”倘若人格做到下下,岂不可悲哉!所以做人要讲求做人格,一定要树立起“明明德”做“新民”从而勇于追求“止於至善”的志向,此方不失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生啊!这就是修养人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请以“慎

6、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角度君子慎独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

7、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抬头仰望窗外的星图,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在这独处的静谧里,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C其机如此 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讨厌解析:A项,“辟”应为“偏向”,C项,“机”应为“作用”之意,D项,“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答案:B2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

8、的一项是()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其所令反其所好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解析:A项,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B项,所字短语,助词;C项,这,代词/则,就,副词;D项,兼词,“之于”/形容词,众多。答案:B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D孝者,所以事君也解析: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

9、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用来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 答案:C4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未之有也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孝者,所以事君也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解析: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项,无特殊句式。答案:C5默写下列名句。(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慈

10、者,_。(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答案:(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3)所以事长也所以使众也(4)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6填空。(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论语孟子。(2)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答案:(1)大学中庸(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11、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句是()A致知在格物格:推究B在止于至善 止:只C虑而后能得 得:收获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解析:B项,止:达到。答案:B8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B意诚而后心正C身修而后家齐D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解析:D项表并列,其余三项表因果。答案:D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

12、“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作为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给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是D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被解析:B项“为”应理解为“向”。答案:B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三者为儒家所强调的“三纲”,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B作者认为君子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此“止、定、静、安、虑、得”为儒学“六意”,次序不容紊乱。C文章认为上自国君,下至平民百姓,人

13、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为根本。其实,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D以上文段强调“格物”和“修身”是治家和治国的根本。作者在阐述观点时,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解析:C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错误,应为“不可能”。答案:C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译文:_(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_答案:(1)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加以重视,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

14、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