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生平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5651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贝马斯的生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哈贝马斯的生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哈贝马斯的生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哈贝马斯的生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哈贝马斯的生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贝马斯的生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贝马斯的生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贝马斯生平、著述及思想概况哈贝马斯生平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 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批判理论” 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 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以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这篇论文获 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自进入法 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开始涉猎学术研究起,便以思想活跃、政治激进著称。他通过跨学科 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思想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对西方思想 史、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自身的历史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并在此基础

2、上建立起了自成一说的 “交往行为理论”。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 影响力的思想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哈贝马斯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看成是西方世界的晴雨表,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西方世界,或者说他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西方世界的政治决策。1929年6月18日,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赫。哈贝马斯先天 兔唇,早早就认识到个体的脆弱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人是社会的人。幼年 时期因口齿不清而不被人理论,因此“交往”在他日后的理论体系占重要地位, 他认为,“非强制的交往是自由的本质,而符与是交往的媒介。”1933年

3、希特勒上台时,他刚4岁。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纳粹统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度过的。不过他对当时发生的一切并不了解。在清华的演讲中,有人问及希特勒统治对他的 影响时,他说当时在德国的所有人(无论是成年人、老人还是孩子)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1945年纳粹投降,看过集中营的电影后,才知道纳粹德国所犯下的罪行。也许正是这 种对孩提时代经历的否定决定了他思想中极为浓重的批判意识。他在以往的一次回忆中说, “这场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哈贝马斯一生不但 对诸多先辈哲学家如黑格尔、马克思、韦伯、海德格尔、阿尔多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 与当代著名的理论家伽达默尔、福柯、

4、德里达、 布尔迪厄等人发生过激烈的论战。(哈贝 马斯是一位喜欢论战的思想家)1949年1954年,哈贝马斯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 理学、历史学、德国文学和经济学。期间1953年的海德格尔事件对他触动很大。这一年, 海德格尔只字未改地发表了1935年所作的演讲稿形而上学导论,仍保留着1935年称“纳 粹是伟大运动”的辞句令,阐述他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为纳粹德国进行辩解。因此他对形 而上学导论非常不满。他认为,海德格尔的精英主义和神秘主义是有害的。这使他认识到 哲学和政治并不是两个彼此隔绝的领域,在这个时候,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已经初露端倪了。 1955年,哈贝马斯来到法兰

5、克福,进入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领导的社会研究所。正是法兰 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视引发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19641971年,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教授。 60年代中期,哈贝 马斯发表的许多政论性文章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思想和理论成为1968年学 生抗议运动的精神力量。由于对联邦德国当时形势的认识分歧,他同学生“德国社会主义学 生联合会”决裂。他指责学生们脱离现实、理论立场上过于教条主义,认为议会中的不民主 现象只能采取说服或者启蒙的形式解决,而不应该借用暴力。学生运动领导人则宣称哈贝马 斯是“文化革命的叛徒”。由于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于1971年离开法兰

6、克福,到慕尼黑市 郊的斯塔恩贝格,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技时代生活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年,哈贝 马斯重新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直到 1994年退休。 哈贝马斯的著作哈贝马斯著述甚丰,除散见于报刊杂志的数量可观的文章外,出版的著作有 30多部, 主要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理论和实践(1963)、社会科学的逻辑 (1967)、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1968)、认识和兴趣(1968)、重建历 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后形而上学思想(1988)晚期 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论社会科学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交往行为 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7、后形而上学思想、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以 及真理与论证等,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开始,哈贝马斯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我国学术界有着不小的影响。 哈贝马斯思想的发展历程1、前交往期(1959-1968),这期间,哈贝马斯的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 分析以及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 科学的概念。2、交往期(1969-1981),这期间,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完 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3、后交往期(1982-1989),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

8、的历史清理和 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而 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 证。4、反思期(1990-2000),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交往行为 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批 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哈贝马斯的思想特色1、首先是论战性。哈贝马斯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的思想路线提出挑战, 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论争。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伽达默尔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 科

9、的现代性之争;与亨利希的形而上学之争;与诺尔特等的历史学之争;与鲁曼的社会理论 之争、与罗尔斯的规范民主之争、与斯洛特迪杰克的基因技术之争等。2、其次是综合性。哈贝马斯是一位杰出的综合大师,他把不同的思想路线、理论范畴 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路线、理论范畴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马 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综合、对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传统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综合、 对于哲学先验主义与哲学经验主义的综合等。3、再者是体系性。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长期以来,他逐步从方法 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法学等角度,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交往行 为理论体系,试图

10、从规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加以系统重 建。4、最后还有实践性。哈贝马斯虽然是一位学院派思想家,但十分看重自身思想的实践 性。从1968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开始,哈贝马斯在德国的政治实践领域一直都发挥着 巨大的影响力。哈贝马斯一直自命为关心公共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以此与他德国大 学的同事相区别。但他与萨特和罗素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同,他决不涉足街头示威与广场 集会,更不会像伯尔那样在铁路上堵截载有核于武器的军车;而是以接受传媒采访,为报章 撰文作为他介入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比如,在 1998 年德国大选中,哈贝马斯在关键时刻 曾为社会民主党大造舆论,提供理论支

11、持。此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曾率领自 己的弟子,与以时任黑森州环境部长的菲舍尔(现任德国外长)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组成政 治俱乐部,定期举行政治沙龙,从政治哲学的高度讨论重大内政与外交问题,为菲舍尔的外 交政策奠定了学理基础,比如菲舍尔关于欧盟改革的一揽子建议与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模式 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哈贝马斯与中国1、邀请哈贝马斯访华,最初可以追溯到 1980年。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 学的一个学术代表团应邀访问德国,重点访问了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并专程前往慕尼 黑,拜访了时任马普学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的哈贝马斯。据哈贝马斯本人和他的弟子杜比 尔(Helmut

12、Dubiel)教授回忆,中国的这个代表团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并曾正式向哈贝 马斯发出访华邀请。令人遗憾的是,这次邀请一直都停留在书面上。2、哈贝马斯第一次与汉语世界建立起直接的文化间性关系,已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了。 1996年6 月,哈贝马斯应邀访问香港。可能是当时的知识准备还很不足,或是访问的调子 太低,哈贝马斯的香港之行没有留下专门的演讲材料,在学术界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除 了明报杂志曾专文记述外,似乎没有再见到其他的相关报道。哈贝马斯与汉语世界的第 一次接触,显然是磨合得不够理想。3、时间很快到了 20 世纪末。这中间,有许多学者代表不同的学术机构,以不同的方 式,曾不断地向哈贝马斯发

13、出访华邀请。大概是盛情难却吧,哈贝马斯终于决定 1999年4 月正式访问中国。据安排,在访问中国大陆之间,还将赴中国台湾讲学。然而,好事多磨, 哈贝马斯的访问因故被迫推迟。当时声明的理由是生病,但也有别的解释,比如,中国国内 就有人认为跟他支持科索沃战争不无关系,而德国本土则有人推测,哈贝马斯对中国信心不 足。1998 年六月哈贝马斯在布兰特之家论坛发表了一个报告,题目是后民族格局与民 主的未来。在这篇文章中,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他指出:“民 族国家的基本原则就是领土主权原则。国家观念和国际观念在民族国家中是分得一清二楚 的”。“随着全球化的来临,随着现代性批判的逐步深入

14、,民族国家无论是作为一种政 治制度,或是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范畴,都已经充分暴露出了其弱点和弊端。”他认为民族国 家的一些基本观念将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受到冲击并发生动摇,因而要对其进行调整,甚 至是彻底转型。 (参见曹卫东在权力与话语之间载读书2000 年第1 期)这篇报告 虽然是针对德国的政策以及欧盟的前景所讲,但它表达了一种观念,而这不仅是哈贝马斯一 个人的思想观念,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种思想观念,那就是不惜一切地推行其“人权高于主 权”的全球战略。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世界舆论哗然。此时哈贝马斯先生又在时代周报发表文 章兽性与人性一场法律与道德边界上的战争,公开为北约武装干涉南联盟辩护。

15、他 在此文中指出:“在古典国际法框架下,这意味着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即违反了不干预禁 令。但在人权政治的前提下,这一国际社会许可的(虽无联合国授权却也是默认的)干预应 该理解为用武力实现和平的使命。按照这一西方的阐释,科索沃战争将意味着从国家间的古 典国际法向世界公民社会的世界公民法演变过程的一个飞跃。”他还说:“这次干预乃是对 受迫害的少数民族(与宗教)族群采取的紧急救援措施”,这“是武力逼迫他们接受一个保 证所有公民具有同等权利的政治制度。” (读书1999 年第 9 期)在这里哈贝马斯把西 方的人权政治理想阐述得淋漓尽致。即他们希望将人权不仅局限在道德的范畴之内,而是要 把它法律化,成为

16、一种凌驾于各国主权之上的世界法律。也就是说,哈贝马斯主张超越把主 权国家当作法律主体的古典“国际法”,走向把世界公民当作法律主体的世界公民社会的“世 界法”,而“在一个世界公民联合体中的直接的成员身份,也保护人们免受自己政府的任意 妄为之苦。” 哈贝马斯的这种立场,不仅在西方国家受到反战人士的广泛责备,而且在中 国一尤其是5月8日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以后一引起有些学者的强烈愤慨。(卡尔施密特 (Carl Schmitt)。卡尔施密特有一个著名的反人道主义的公式,曰:“人性,兽性。”意 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即其动物性,或者兽性。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契约论的前提 自然状态,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人性即兽性的意思。而此番哈贝马斯用连词“与”将“人 性”和“兽性”隔开,自然表示人性与兽性判然有别。施密特认为,国家间的斗争完全是自 然的斗争,将原本中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