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564420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既有桥梁施工监控监测方案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5月目 录1 工程概况21.1 项目概况21.2施工监控监测主要依据32 施工监控监测的目的43 施工监控工作计划44 本项目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45施工监控监测方法55.1仿真计算分析55.2 既有桥梁变位监测55.3施工异常情况的对策136 监控技术方案保证措施137 施工监控技术质量保证体系138安全、文明及环保施工监控量测措施149 桥梁监控监测费用测算171 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位于昆明市盘龙区。现状两面寺立交是连接虹桥路与绕城高速的互通式立交,其中虹桥路呈东西走向,绕城

2、高速呈南北走向。虹桥路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绕城高速相当于昆明四环,允许货车全日通行,主要承担过境交通流量转换功能,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km/h。寺瓦路起于虹桥路,止于两面寺立交,是一跳贯通昆明东二环与东三环的重要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40km/h。现状两面寺立交缺少右转入寺瓦路的匝道,为完善立交功能,解决两面寺立交桥底交通拥堵问题,本工程新建3条定向匝道实现虹桥路、绕城高速与寺瓦路的快速连接。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的桥梁布置如下:立交分为三层,地面层为改造拓宽的寺瓦路辅导和线位调整后的寺瓦路连接线,寺瓦路拓宽需要在既有桥左侧新建一座跨径20m,桥宽3

3、.85m的的预制空心板桥;因寺瓦路连接线线位调整,需新建一座跨径20m,桥宽11m、的预制空心板桥跨越凤凰河。地上一层为虹桥路、绕城高速右转寺瓦路的高架A匝道,虹桥路拓宽,新增开口汇入绕城高速左转进入市区的匝道,然后通过绕城高速左转匝道直接分流进入寺瓦路。A匝道桥桥宽8m桥长322.0m,引道长度104.589m。桥梁结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地上二层为寺瓦路上虹桥路高架B匝道和绕城高速的高架C匝道。B匝道桥桥宽主要为10m和8m两种(其中有一联变宽),桥长639.0m,引道长度为200.244m。桥梁结构除上跨虹桥路采用一联37+60+37m的钢混叠合梁外,其他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4、箱梁。C匝道桥桥宽均为8m,桥长153m,桥梁结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图1.1-1桥梁总体平面布置图1.2施工监控监测主要依据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201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5)公路污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 004-89-2008);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9)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10)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1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13)本项目相关图纸、设计文件2 施工监控监测的目的通过对既有桥梁的监控监测,及时掌握匝道桥施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分析既有桥梁的稳定性,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安全,以便引导正确施工。3 施工监控工作计划 施工监控监测做为第三方参与项目建设,监控监测工作依据实体状态展开,监控监测进度的安排须配合施工方的施工进度,主要分

6、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监控监测工作安排如下:1)主体结构施工前(1)组织人员、仪器设备进场,并进行设备调试,对全体监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设计文件、施工组织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等),对施工方案的优化提出意见或建议;(3)按照合同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施工组织方案,编制完成详细的施工监控实施方案。2)桥梁施工过程中(1)结合施工进度,在施工现场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在既有桥梁结构主要部位布置偏位、变形等测点,对结构偏位、主梁线形等进行跟踪监测;(2)根据对施工现场实时监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分析,评估既有桥梁的状态,当结构偏位超限时,应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作

7、业,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3)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1)施工监控总结报告的编写;(2)人员、仪器设备的离场。4 本项目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根据监控监测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监控主要内容如下:1)仿真计算分析2)既有桥梁变位监测(1)基础沉降监测;(2)既有桥梁墩顶偏位监测(3)既有桥梁主梁线形监测;3)施工程序及异常情况对策。5施工监控监测方法5.1仿真计算分析施工监控监测方根据既有桥梁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的变位情况,建立力学分析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从而了解结构变位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判定既有桥梁的安全状况,科学指导施工行为,对施工提出合理的建议。本项工作我方拟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Midas

8、Civil 2013进行。Midas Civil是为了能够迅速完成对土木结构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开发的“土木结构专用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功能齐全,完全满足本项目需要。 大型支架 斜拉桥 钢管拱桥 刚构桥5.1-1 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功能简介5.2 既有桥梁变位监测5.2.1测试目的为了确保该桥的正常运行,分析和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既有桥梁的变形规律、发展趋势,研究施工过程对大桥变形的影响情况;对运既有的桥梁变形情况有更全面的把握,使监测数据基本能反应变化的真实情况,比较准确地评价既有桥梁的安全态势,并提供较为准确的分析,是桥梁变位监测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基础沉降及墩顶偏位的

9、长期观测,观测既有桥梁在施工过程中有无沉降发生(特别是不均匀沉降)。2、通过对桥面线形进行观测,掌握桥梁线型变化情况,并根据桥面线形的测试结果推断梁体有无出现下挠,整体刚度有无出现弱化。挠度是桥梁结构最重要及最直观的指标之一,保证匝道桥施工过程中既有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5.2.2测试方法要测量既有桥梁基础沉降、墩顶偏位及桥面的线形的变位情况,应建立相应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线形(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本桥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通视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桥梁结构,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

10、形观测点;3)线形(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结构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4)每次变形观测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观测人员基本固定,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应定期对平面和高程控制网进行观测,建网初期宜每天观测一次;点位稳定后,检测周期可适当延长,当对变形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检核。5)桥面线形测量(纵断面高程测量)采用三等水准精密测量进行闭合测量。6)高程测量的控制网,可布设成闭合环、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7)水准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当受条件限制时,在变形区也可埋设深层金属管水准基准

11、点。8)高程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够反映结构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结构物的美观和使用;(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5.2.3测量仪器用全站仪系统(或水准仪)测量桥梁各测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详见图5.2-1、图5.2-2。 图5.2-1全站仪(GPT-6001CLP) 图5.2-2水准仪(DSC-32T)5.2.4测点布置1)绕城高速匝道6测点布置对新建A匝道与绕城高速匝道6连接处的既有桥梁结构进行监测,监测范围为邻近匝道连接处2跨范围内的桥梁进行监测,详见图5.2-35.2-8。图5.2-3匝道6既有桥梁结构测点布置立

12、面图图5.2-4匝道6既有桥梁0#桥台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5匝道6既有桥梁1#、2#桥墩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6匝道6既有桥梁0#台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7匝道6既有桥梁1#、2#墩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8匝道7既有桥梁梁体线形测点断面图2)绕城高速匝道7测点布置对新建A匝道桥台处的绕城高速匝道7上的既有桥梁结构进行监测,监测范围为邻近A匝道桥台处2跨范围内的桥梁进行监测,详见图5.2-95.2-12。图5.2-9匝道7既有桥梁结构测点布置立面图图5.2-10匝道7既有桥梁0#台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0匝道7既有桥梁1#、2#桥墩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1匝

13、道7既有桥0#梁台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1匝道7既有桥梁1#、2#墩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2匝道7既有桥梁梁体线形测点断面图3)绕城高速匝道9测点布置对新建A匝道桥台处的绕城高速匝道9上的既有桥梁结构进行监测,监测范围为邻近A匝道桥台处5跨范围内的桥梁进行监测,详见图5.2-95.2-12。图5.2-9匝道9既有桥梁结构测点布置立面图图5.2-10匝道9既有桥梁0#桥台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0匝道9既有桥梁1#5#桥墩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1匝道9既有桥0#梁台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1匝道9既有桥梁1#5#墩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2匝道9既有桥梁梁体线形

14、测点断面图4)虹桥路跨线桥测点布置新建B匝道上跨虹桥路,拟对虹桥路既有桥梁进行结构监测,监测范围为B匝道与虹桥路交叉点处5跨范围内的桥梁进行监测,详见图5.2-75.2-15。图5.2-7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测点布置立面图图5.2-8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1#墩(台)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9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2#、3#、4#、6#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0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5#基础沉降测点断面图图5.2-11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1#墩(台)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2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2#、3#、4#、6#墩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3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5#墩顶偏位测点断面图图5.2-14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梁体线形测点断面图(一)图5.2-15虹桥路既有桥梁结构梁体线形测点断面图(二)5.2.5监测时机及频率既有桥梁变位观测时机及频率:新建桥梁基础施工时,每天观测一次;基础施工完毕后每周进行一次观测。5.3施工异常情况的对策当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和意外事故的情况下,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施工状况做出评价,对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警并提出处理建议,供有关方参考同时通知相关单位并提供相应的测量数据及分析报告,组织本单位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协助和指导。6 监控技术方案保证措施我们将本着“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