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56198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成语复习古汉语知识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所有的江河。词义缩小例:“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例:“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感情色彩变化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

2、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词义弱化例:“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例:“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成语里的那些“古今异义”。例:1、汤:古义为“热水,开水”。(赴汤蹈火)今义为“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2、如:古义为“的样子,似的”。(突如其来)今义为“像,如同”。3、行:古义为“将,将要”。(行将就木)今义为“走”。4、爽:古义为“过失,差错”。(屡试不爽)今义为“率直,舒服”。下列成语中加点字仍保留着古义,在括号中写出它们的意思不速之客( ) 走马观花( ) 臭味相投( )不刊之论( ) 扬长而去( ) 不期而遇( )巧言令色( )

3、缘木求鱼( ) 心广体胖( )抱恨终生( ) 破涕为笑( ) 唇亡齿寒( )亡羊补牢( ) 呼天抢地( ) 久假不归( )大家闺秀( ) 楚楚可怜( ) 身体力行( )形容枯槁( ) 求全责备( ) 云集响应(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成语里的这些通假字,你知道吗?例:1、拨乱反正 经纶世务,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反通返2、被坚执

4、锐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被通披3、贪得无厌 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厌通餍4、秀外惠中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写出下列成语加点字中的通假字再接再厉( ) 厉兵秣马( ) 信口开河( )一倡三叹( ) 一暴十寒( ) 余勇可贾( )匪夷所思( ) 受益匪浅( ) 瑕瑜互见( )图穷匕见( ) 被发文身( ) 厝火积薪( )假公济私( ) 博闻强志(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因此平时学习这类词应当有系统观念,即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这一工作做起来比较繁琐, 也十分费神。我们如采用“成语对应法”来帮助整理,则会取得事半

5、功倍的效果。根据词的意思,与相应的成语连线。兵器、武器 纸上谈兵 依照、根据 事出有因 军队、部队 兵不血刃 趁着、就着 因循守旧军事、兵法 兵不厌诈 沿袭、继承 因势利导 战争、战乱 兵连祸结 因为、由于 因材施教士兵、军人 鸣金收兵 原因、机缘 因小失大用兵、策略 骄兵必败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汉语中,常见名词带宾语、副词修饰名词等现象,这时,该名词已活用为动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读一读,记一记。春风风(fng)(吹)人 莫名(名)其妙 春

6、华(开花)秋实 沐猴而冠(戴帽子) 洞烛(照亮)其奸 兵不血(沾血)刃不茶(喝茶)不饭(吃饭) 不法(当作模式、法则)常可 不翼(长翅膀)飞不胫(小腿)而走 不经(合常理)之谈 不毛(长庄稼、长草)之地不情(合情理)之请 汗(使出汗)马功劳 生死肉(使长肉)骨草菅(把当作野草 )人命 席(以为席)地而坐 一鼓(击鼓)作气 鱼肉(把当作鱼肉)百姓 祸(使受害)国殃(使遭殃)民 根据句子提示,写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1)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衣锦还乡)衣:(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 (十年树木)树:(3) 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心自用)师:

7、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常见情况1) 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找出下列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字,用圆圈标记出来。狼吞虎咽 鲸吞蚕食 蜂拥而至 土崩瓦解 龙腾虎跃 风驰电掣旭日东升 日新月异 蒸蒸日上 南征北战 街谈巷议 管窥蠡测风餐露宿 草行露宿 文过饰非 车载斗量 不可理喻 东奔西走云集响应 日理万机 道听途说 口诛笔伐 南来北往 日积月累三、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或形容

8、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找出下列成语中动词、形容词或用作名词的字,并在下面划线标记。路不拾遗 继往开来 吊死问疾 百废待兴 驾轻就熟 被坚执锐一见如故 推陈出新 忆苦思甜 喜新厌旧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入不敷出 追亡逐北 弱肉强食 取长补短 因小失大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

9、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区分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形容词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把意动用法的成语用“”标出。威武不屈 幸灾乐祸 惊天动地 先人后己 先公后私 丧权辱国来之不易 降龙伏虎 望梅止渴 起死回生 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全身而退 人贵自知 光宗耀祖 亲贤远佞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富国安邦 大快人心 不远万里 涸泽而渔 息事宁人 完璧归赵一、省略句古汉语中,句子中的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如宾语“之”、介词“于”等

10、,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如坐(于) 春风今以钟磬置(于) 水中。(石钟山记)无与(之) 伦比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掉(之) 以轻心权起更衣,肃追(之) 于宇下。(赤壁之战)补充成语中省略的介词。跃然( ) 纸上 运筹( ) 帷幄 贻笑( ) 大方 名满( ) 天下风行( ) 水上 流芳( ) 百世 遗臭( ) 万年 拒人( )千里鹤立( ) 鸡群 饱( ) 以老拳 不以 ( ) 为荣 引( ) 以( )为 戒二、宾语前置在古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把它置于动词(或介词) 前面。如:毛将焉附

11、(毛将附焉)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为学)尔无我虞(尔无虞我)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唯才是举(唯举才)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弈秋一以贯之(以一贯之)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练一练:仿照例子,调整下列成语中宾语的位置。何去何从( )人莫予毒( )时不我待( )时不我与( )唯利是图( )马首是瞻( )惟命是从( )何罪之有( )夜以继日( )文以载道( )一言以蔽之( )三、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等作用。而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如:重于泰山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持之以恒 皆不可限以时月。(芙蕖)找出下列成语中的状语并划线。掉以轻心 饱以老拳 嗤之以鼻 青出于蓝 无动于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