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55620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篇 与朱元思书一、文学(文体)常识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4950),字叔庠,吴兴故鄣(目前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二、词语积累.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啭”,鸟叫声。)(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疾驰的马。)(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使动用法,使停息。)(6

2、)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7)负势竞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8)皆生寒树(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古今异义(1)猛浪若奔。(古义:本文指疾驰的马。今义:奔跑。)(2)蝉则千转不穷。(古义:停止。今义:贫穷。)(3)鸢飞戾天者。(古义:至。今义:罪过。)(4)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顿过的蚕丝,比方治理国家的才干。)(5)窥谷忘反。(古义:看,观测,侦探。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4一词多义(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3)无:直视无碍(

3、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达多。)(5)直: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5.重点词语(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从。至:到。)(2)水皆缥碧(青白色。)(3)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赛过。)(4)负势竞上(负:凭借。竞:争着。)()泉水激石 (激:冲击,拍打。)(6)好鸟相鸣 (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7)横柯上蔽 (柯:树枝。蔽:遮蔽。)(8)在昼犹昏(昼:白天。犹:仿佛。)三、文言句式1倒装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定语后置,应为“飞戾天鸢者”)2.省略句(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急湍甚(

4、于)箭。(省略介词“于”)(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四、主题思想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性,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布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足享有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体现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五、理解默写1.总领全文(山光水色的总特性或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体现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句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与朱元思书中与其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视觉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第2篇 马说一、文学(文体)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7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列为“唐宋八人们”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体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饲养;通“才

6、”,才干。)(3)其真无马邪(通“耶”,表达疑问,相称于“吗”。)词类活用(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2)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达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达一种状况浮现后来,浮现另一种状况,着重表达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达接着某个动作或状况之后。)(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今义:筹划,方略)4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马之千里者 (构造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干,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可以。)(3)策: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 (马鞭。)()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

8、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办。)(5)食:食不饱 (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一顿饭。)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饲养。)(6)虽: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调。)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三、文言句式1.倒装句(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构造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9、应为“千里马者”)2反问句其真无马邪?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四、主题思想1.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方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方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论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因素,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作者但愿统治者能辨认人才,重用人才,使她们能充足发挥才干。2.形象:千里马人才 伯乐辨认人才之人食马者愚妄肤浅、不辨认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五、理解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表白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慨的句子)(运用设问句体现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10、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本文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白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因素是:食不饱,力局限性,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体现(表白愚妄无知,平庸肤浅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体现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第3篇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文体)常识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11、作者宋濂(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本文的“序”,并非前言,而是赠序。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体现辞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称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鼓励、称许、推重之辞。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词类活用(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3)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4)主人日再食。(名词

12、作状语,每天。)(5)寓逆旅。(名词作动词,寄住。)3.古今异义(1)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走路。)(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3)益慕圣贤之道(古义:更加。今义:好处。)(4)余立侍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概。)()卒获有所闻(古义:终于。今义:小兵。)(6)穷冬烈风。(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7)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汤水。)(8)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chu臭气,气味难闻。)4一词多义(1)以: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称于“而”)以衾拥覆(介词,把,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由于。)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

13、以书假余(介词,前者译为“由于”,后者译为“把”。)(2)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构造助词,的。)走送之(代词,指书。)当余之从师也(构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无实义。)弗之怠(代词,抄书,宾语前置标志。)()至: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达到。)(4)从:无从致书以观(从何处,这里指措施。)从乡之先达(向。)(5)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久而乃和(连词,表修饰。)(6)若:烨然若神人(仿佛。)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三、文言句式1.倒装句(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达否认,在否认句中

14、,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应为“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构造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2.省略句(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宾语)四、主题思想本文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论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旨在鼓励马生用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成就。五、读后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敢于摸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干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获得成绩的本源。学习成功与否的核心在于主观与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同步也应当好好爱惜我们既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2应当尊重教师。在教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3.应从宋濂身上学习她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教师的品质。六、理解默写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对学生中的其她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因素)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白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因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写衣食简陋的句子:(1)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5.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写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支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