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55408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 教材分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

2、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及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教法学法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

3、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兴趣为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揭示课题。 由生日蛋糕做引子,用分数的知识来获取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指导引领

4、下自主探究知识领域。真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例1例2的自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另外加之交流讨论,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5、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基础题、深化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

6、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延伸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7、 、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

8、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

9、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

10、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 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1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学生试做。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12、?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页的第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

13、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

14、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

15、,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 “学会理财” 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组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元, 第三组1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