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54208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村徐沟北宜武(文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村(紫云观、 魁星阁、 砚池)、徐沟(天禄堂)、北宜武 (文 峰塔)、大常村(寿宁寺、古院落)早晨的温度确感觉很冷,天空确实不错很晴朗。中午暖 和以后,我决定前往小店和清徐。手暴露在外也不觉得冷, 但我担心晚上也许会很冷。第一站我先沿太太路前往辛村, 辛村对我已经有所耳闻, 也路过几次。 辛村就在太太路西侧, 属北格镇,地处汾潇二河三角平川地带,明清至民国年间是 太原县辖的第一大村。曾有“头辛村、 二马村、 圪地旮旯王郭 村”的说法流传至今。进入辛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紫云观, 观音海会: 原为“紫云观”, 清乾隆 14 年 5 月重建为观音堂。北向与魁楼遥对,是二进 三合院建筑,占地 612

2、平米,前院有悬山顶山门三间,前后 有廊,单昂三踩斗拱,门额书“观音海会”。十字脊钟鼓楼分 左右。厢房东西各三间,中心有月门。后院有配殿东西各三 大间。歇山顶,六檩单翘斗拱,前有廊,三板门,直棂窗, 面积 88 平米,高约 6.5 米。新请五尊铜佛像供于殿内。可 惜山门紧锁。魁星楼:位于中心,楼阁南向,属二层建筑。 下有 1.7 米高的砖石台基,并带券口供五道神。后部设石磴 上阁。基座上部周有石雕栏杆,中有殿阁,前有歇山顶式宝 刹。出一昂三踩斗拱,周有廊,内奉文昌帝君,上有四柱承 十字歇山项建筑四明楼。 木阶上楼, 内供魁星, 总高 7.5 米, 属县区级文物。也许因为魁星楼的修建,本村据说曾经

3、出过 至少三个举人,当今附近的很多孩子也都学习不错,我所知 道的一家孩子五六个,各个很要强、有出息。紫云阁山门牌匾辛村主街道文昌阁雕花精美的屋檐魁星砚 池 辛村出来,直接前往徐沟的天禄堂,徐沟以前来过, 看过城隍庙。在徐沟主街上正遇一家办丧事,很隆重, 32 人抬着灵柩在街中心。 棺杠的情况不一样, 视其家势、 地位、 经济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数。最小的 16 杠 (人)、24 杠,稍阔 的是 32 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 48 杠,乃至 64 杠 (两班就是 108 人),都有双叫响 (头儿)打响尺,指挥换肩、 停止、前进、 换班等动作。此人在行进当中还有一套“行话”以示众人。杠 夫穿绿驾衣,黑红

4、平毡帽上插一鸡翎,米黄套裤。大杠前是 一顶大红绣花伞, 半副鸾驾 (包括木制金瓜、 钺斧、朝天凳等 ) 杠后又是半副鸾驾。最后是丧家内眷所乘的白轿、马车。整 个队伍行进较慢, 有时大座还要“路落”,某一大座压住阵角, 待前边执事走远,抬起大座在这段一两丈远的路上跑步前进, 头儿口喊“落”,跑起来讲究步子齐,亭子不歪不掂,很 是壮观。看热闹的时候想起来徐沟灌肠很有名, 5 元 6 对。 徐沟的抬轿和背棍是很有名的,听村里人说,慈禧西逃路径 住在天禄堂,一路由徐沟抬轿的人抬往西安,后来慈禧回北 京都不舍得放抬轿的人回来。天禄堂坐落在西南坊,据说文革前就拆得剩下现在的一 座楼了,不是银行占用,也许就

5、不可能保存下来。天禄堂之 所以被选作慈禧“行宫”。一是天禄堂号称为“六世功名”的“官 宦之家”,而当时天禄堂主人王启恩, 系五代举人之后的当朝 举人,任职户部员外郎,并与显赫一时的李鸿章、左宗棠有 着亲密关系,结成拜把弟兄,据说慈禧太后还将王启恩认作 义子。其二,天禄堂是闻名远近的“富豪之家”,其商号以北 京大本营为中心,辐射到晋、冀、鲁、豫以及东三省,仅河 南一省就有字号六十家。其家藏珠宝文物,竟无以计量,唐 彩、景泰蓝、象牙刻、玉石雕、宣德炉、古徽砚随处可 见,更为珍贵的稀世古玩则置于“珍宝楼”或地窖中。 民国时, 连作为中国“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都来徐沟“慕名求宝”。日军 侵占徐沟时,曾

6、动用数十辆汽车搬运这些文物国宝到日本去。 天禄堂家大业大由此可见。 要接待那些来自紫禁城的特殊“贵 宾”,在徐沟来说,惟天禄堂莫属。即使是堂堂县衙,与之相 比也只能望尘莫及。 其三,则是王家有庞大、 豪华的庭院了。 天禄堂府第,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奇、结构完整、布局 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整个建筑群,可分为两大区:即位于 城内西南坊的住宅生活区,占地估计有 6700 平方米;二是位于城南的游览园陵区,包括一座肃穆的陵园,两座各占地 30 亩的秀丽花园。两区总面积约计 55000 平方米。保留下 来的天禄堂就一座楼天禄堂背后徐沟出来,继续往南,过北内道村不久柏油路拐向西, 很快就到了北宜武村,在

7、路边一种古塔静静地站在那,像一 只文笔记录着村子历史的变迁。山西清徐文峰塔(清代 ): 形制、特点: 六角七级实心砖塔; 现状:保存良好, 塔刹已毁。 北宜武文峰塔,俗称北宜武白塔,或北宜武塔。清徐县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北宜武村南 口,为北宜武村风水塔,又名“笔塔”。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塔身实心,不能登临,外观为六角七级楼阁式, 通高约十五米。塔身通体青砖砌筑,正东面二层塔身上镶嵌 塔铭一方。因塔身洁白,故称白塔。北宜武文峰塔形体构造 简单,塔座已埋入地表以下不可见,塔檐为叠涩反叠涩七层 形制,素面平身,每层叠涩三砖为塔檐,层层收分,高 10 米

8、。塔顶六角攒尖式,上置仰莲、宝珠塔刹。现塔刹已毁, 刹座磨砖作仰莲状,保存完好。塔之二层嵌有石碣 1 方,记 建塔之缘由。 此塔虽十分一般, 但却是清徐县现存唯一砖塔。 北宜武文峰塔,塔上有两只鸽子晒太阳塔就在路边塔顶的鸽 子最后一站集义乡大常村,大常村很接近榆次常家庄园, 村中有很多古院落,不过很多已经拆的破烂不堪,保留下的 秦家两处院子,李家、张家、刘家等。大常从明清到民国时 期一直是镇,曾是周围十里八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村东部有 秦家,村西部有刘家,都是有代表性的晋商望族。就从村内 整体布局和配套建筑也饶有体系。以南北走向的主大街为中 心轴线,北有寿宁寺,中有市楼过街戏台,南有观音庙(福 缘庵),村的四周凡出口处都建有庙、观、阁、宫等古建筑 七八处。现存的寿宁寺、过街戏台,均为市级文物,寿宁寺 规模宏大,总宽 31.4 米,进深 75 米,清代三重院建筑,总 占地面积 2400 平方米。寺内现存嘉庆年间重修时立得石碑 四通,碑文刻有“此寺在宋代已成古刹”见证着古寺千年的历 史。过街戏台结构精巧,在我县及晋中一代尚属孤例,现保 存完好。祁县乔家的发家人乔贵发,与大常村的秦家为结拜兄弟, 一起去内蒙闯天下,两家曾为股份制合资企业。进入大常村寿宁寺唐胜师徒四人牌匾寿宁寺一进院二进院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