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553902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学贷款中的激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助学贷款中的鼓励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欧毕华 路桥集团公路一局隧道公司财务部 100771一、引言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552所,其中,本科院校64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院校 908 所。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174万人,其中,研究生65万人,普通本专科生1109万人。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20%,人数在240万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5%10%,人数在 60万120万之间。然而自 1999年开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国开场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到 2004年6月底,已

2、实际发放贷款为52亿元,获得此项贷款的学生仅有83万人 (*保庆,2004) 。国家助学贷款以下简称“助学贷款是一项具有较大正外部性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水涨船高的形势下,就更能表达出来这一制度安排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实际获得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的思考,为什么本来是顺民心、全民意的善举可为何进展如此缓慢.这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回忆学界对此的文献研究:蔡则祥认为:“我国自 1999 年 6 月正式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国家助学贷款工程不断推向深入。但是,这种以“政策性目标、商业化运作为模式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必须采

3、取有力措施对其加以修正和创新,使之不断完善蔡则祥,2004 。而吕士伟则分析到:“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与人们的期望尚有很大的差距。对此,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供求状况进展了分析,从而得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供不应求是由其特殊的制度安排决定的,并提出解决这种不均衡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由政策性银行行使这项职能。吕士伟,2004 然而就目前助学贷款运行中所暴露的问题,上述文献都没有触击到问题的核心,都仅仅徘徊在问题的外围,蔡则祥虽然分析到了银行在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中的“政策性负担与商业逐利之间的矛盾,使得由于过低的还款率银行在开展业务时不得不放慢步伐,为此其提出了一些修正和创新。然而其在

4、分析中无视了学校这一重要主体使得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简单化思考而已,至于其所提出的修正也是不现实和可能的。而反观吕士伟的分析则立足于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与人们的期望尚有很大差距这一现实特征,试图通过制度重构政策性银行来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来增加供应,解决供不应求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政策性银行就可以由于不追求利润而可以不顾过低的还款率问题吗.因而这样的反问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所谓政策建议不过是作者的“意愿罢了。我们认为上述的文献无视了助学信贷中的核心助学贷款中的鼓励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表现在助学信贷合约的鼓励相容性上。因而如果没有对现行的助学信贷合约进展改良都将使得对原有约束下的任何改良都是徒劳

5、的。于是本文就试图对银行惜贷特指在助学信贷业务上的行为问题、获贷学生违约甚至“赖帐的道德风险问题进展理论上的分析,并在分析银行惜贷问题时提出了学校和学生可能串谋的理论分析。在分析中,助学信贷契约是我们分析的单位和着眼点,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助学贷款中运行低效的核心问题就是鼓励问题,而要分析鼓励问题就必须着眼于助学信贷契约。在对上述三个问题进展分析后,我们将引进团体贷款以及连坐制的制度安排以改良助学信贷契约的鼓励相容,并从理论上证明这样的尝试是可行和有效的。从而为助学贷款问题分析构建了一个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文章的构造安排是这样的:在第二局部我们将分析事前的银行、学校、学生这三个主体之间的行为选

6、择,在分析中我们认为学校和学生可能存在合谋行为,而银行对助学贷款的惜贷行为是对学校和学生存在合谋时的惩罚。第三局部我们将讨论事后的还款率问题,认为过低的还款率是学生获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这样的分析是建立在助学信贷合约之上的。第四局部我们前面的分析根底上认识到现行的助学信贷合约是缺乏鼓励相容的,于是提出了对现有的既定约束条件提出了修整,引入“团体贷款以对合约进展改良,我们分析到,这样的改良后的助学信贷合约是鼓励相容的。二、银行惜贷:对学校和学生合谋的惩罚助学贷款的“僧多粥少情形使得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遗憾的是热论之后问题还是问题,似不得解。因而在这里我们将对此进展尝试性的分析,并提出这样的

7、命题:银行的惜贷行为是对学校和学生合谋的惩罚。其实这里面包括两个子命题:学生和学校存在合谋行为存在合谋以及在信息的不对称下银行作出惜贷的行为选择。于是证明这两个子命题则母命题将得到论证,现在我们对此进展逐一的论证。1、学生和学校存在合谋行为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银行、学校、学生这三个主体在助学贷款业务流程中的一般行为作一定的勾画,如图 1 所示:对图 1 的描述:先是学生向学校的贷款审查机构一般为学生所在院系的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递交贷款申请书以及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贫困证明,家庭收入证明等,然后学生所在院系对所申请学生的材料进展审查,并按事先分配到的名额确定上报的,而校级负责贷款工作的部门一般设

8、在学生工作部处则将各院系所上报的进展汇总并对相关材料进展审核,确认无误后向经办银行上报本批次的助学贷款发放的。经办银行则承受上报,并对所上报学生的材料进展审查,并向学生的家庭发函确认,并要求其家庭回复确认函。在收到确认函后,向学生进展发放贷款。不难看出,学校是作为一个对学生贷款的管理者身份进入到银行经办助学贷款业务中来的,其意图在于降低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不对称,只有由类似于中介的作用。假设申请贷款的学生具有两种类型,即真实贷款需求 T 型,或者虚假需求贷款 F 型。假设 T 型和F型的学生获得贷款时效用水平分别为 UT ,UF。且有 UT UF,这样的假设在于穷人的一元与富人的一元效用不同。

9、而其他们都没有获得贷款的效用则分别为UT0和0 ,且有UT00。这样假设在于F型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将不改变其境况,不会对其正常的学费支付产生影响,这样的任务也满足其虚假需求贷款的特征。也正是因为存在 UF 收益的驱动,因而使得 F 型学生的存在。并且可预见其有动力对学校经办贷款的主体进展一定的公关,并愿意支付本钱 CF , CF UF ,且有 CF 0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学生与学校合谋的可能。学校虽然作为一个贷款工作的管理者,因为学校比银行更了解学生的信息,则可以降低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然而这并非是学校实际的行为选择,因为学校当局有鼓励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贷款,一是学校当局要面临

10、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不能让一个优秀学生由于学费问题而辍学的文件精神所带来的压力,二则是出于学校代理人自身政绩的考虑。争取在贷款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果,这样可以表达其政绩。因而在有鼓励的获取更多的贷款配额从而扩大贷款规模。因而在这样冲突下,学校充分利用银行对其管理者的“角色,而让一些虚假的贷款学生获得贷款。在对学校和学生的行为选择进展一定的描述后,我们将利用 Laffont 和 Tirole (1991)的规则模型来分析二者存在着合谋的鼓励机制。当然对这种规制模型进展适当的修改是有必要的,毕竟我们所分析的是助学贷款这样的实际问题,运用 Laffont 和 Tirole (1991) 的规制模

11、而在于这是一个委托人管理者代理人的分析*式,而这样的*式对我们分析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合谋行为是很有帮助的。正如前文所述。学校的任务是降低学生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因而学校知道关于学生类型的一个信号 =U , ,如果 U= UF ,学校得到它的概率是 t,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概率是 1 t 。因而如果U=UT学校什么也没有审查到,对于这样的信息构造的解释是:如果学生是真实需求贷款的,则学校可以通过审查来观察到其效用水平是UF使得其效用增加UF,而这样的改良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当存在这样的改良时,学校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假设银行要求学校所提供的是硬信息,即=UF ,并且学校将这个信号通过

12、审查报告提交给银行。对于此时的就是一个值得银行相信的信息。学校关于贷款学生信息的审查报告 r ,。也就是说如果 =,学校提交的是没有任何虚假学生信息的审查报告,而如果= UF ,学校可以将这个信息提供应银行也可以隐瞒这个信息,因为隐瞒这样的一个信息在其权限*围之内,因而这里如果 F 型学生通过一定的 公关 就可以 鼓励 学校隐瞒这个信息。现在我们将这个博弈的时序选择描述如下: 1 申请贷款的学生类型是其私人信息,而学校通过学生日常行为以及相关记录而得到,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所以类型下的学生都熟悉自己的。 2 银行与学校之间达成一个助学贷款总契约,既包括银行在学校开展助学贷款业务,而学校则将其

13、资金结算全部通过在经办银行的*上结转。它作为一种机制使得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与此同时在开展助学贷款中,银行也要求向其提供关于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硬信息的审查报告。我们可以将这个机制看作是硬信息的函数,而使得银行评估学校作为管理者所提供有硬信息的审查报告并以此来决定发放贷款的规模。3由于存在利益上的一致,使得F型学生和学校达成*种默契,这样的默契足以促使二者签订私下转让契约,容易理解的是,这份私下转让契约一般不可能为书面正式而是口头非正式的。更重要的是这份私下转让契约是可执行的,因为达成这样的私下转让契约就意味着确定一个私下转让水平,这个私下转让是银行在提供总契约后学生信息类型和学校审查报告以及

14、二者之间所相互传递信息的函数,如果学校和学生存在相互信息传递的话。这些所确定的私下转让水平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鼓励去隐瞒学生的信息,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贷款。当然可以想象的是对于这样的私下契约,我们有必要再假设: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是要么承受要么放弃,而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和能力。4银行履行助学信贷合约向由学校提供的经银行复查确认的学生发放助学贷款。不难看出,如果学校没有处置权限,即使当= UF时,学校和学生也不会发生合谋行为。因为二者无法达成这样或那样的私下转让契约,此时就算是虚假需求贷款的学生向学校提供*个水平的私下转让,也无法使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增加。此时学校的权限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利用价值的

15、。然而事实上,学校在助学贷款的开展中是较大处置权限的,而这样的处置权限是足可以使得虚假需求贷款的学生为了获得贷款愿意向其提供一定水平的私下转让的。因而当= UF,F型学生将一定水平的私下转让给予学校。而这样的私下转让水平只需大于当=时的收入这时的收入实际为0就可以使得学校有与其合谋的鼓励,因而任何正值的私下转让都会使学校愿意隐瞒这样的信息。诚然,为了让学校隐瞒信息,F型学生也有动力来提供这样的私下转让,只要这样的私下转让不超过UF。因而当学校报告r= UF,银行必须向其支付S=kUF,所以存在这样的一个k*0,1,使得当且仅当kk*时,银行会减少学校的处置权限,否则其难以为学校支付更多以来鼓励

16、学校真实报告信息。这样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此时,银行将降低学校权限,或是减少贷款发放规模,从而出现了“银行惜贷。2其实当学校观察到= UF时,对于任意的k0,学生都有力量或者说是鼓励去对学校进展“公关,从而出现“合谋的苗头。而此时,学校的隐瞒学生信息的行为和银行要求得到硬信息的利益是相冲突的。学校本身有鼓励去隐瞒信息,因为如果上报太多的关于虚假需求贷款学生的信息将使得银行降低信用额度,而造成助学贷款规模减少,这个是学校代理人所不原看到的。从而形成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合谋行为。2、银行基于合谋存在时的行为选择惜贷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探讨了学校和学生存在合谋的行为,而这里我们将思考银行基于学生和学校之间合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