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553360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关键词:ACC AHA ESC房颤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美国心脏病学院 (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共同修订了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关于心房 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一、药物控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心室率I类建议1 .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测量静息状态和服药后的心室率(6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B)%2.如果患者没有预激,紧急情况下建议静脉应用6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减慢心室率,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或心力衰竭。(B)

2、3. 没有旁道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建议静脉应用地高辛或胺碘酮以控制心室率。(B)4. 活动时有房颤症状的患者,应评估运动时心室率是否合适,调整药物剂量以使心室率保持在生理范围。(C)5. 口服地高辛能够有效控制房颤患者的静息心率,可用于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和惯于久坐的患者。(C)IIa类建议1. 地高辛与6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合使用控制房颤患者的运动和静息心率是合理的。药物选 择应个体化,注意药物剂量避免出现心动过缓。(B)2.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以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B)3. 当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证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控制

3、心室率。(C)4. 对于有旁道的房颤患者电复律不是必须的,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或伊布利特是合理的替代选择。(C)IIb类建议1. 6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或地高辛,单用或联合应用,均不能充分控制患者的静息和运动心室率 时,建议口服胺碘酮。(C)2. 血流动力学稳定经旁道传导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丙吡胺、伊布利特或胺碘酮。(B)3. 当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或怀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时,可以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C)III类建议1. 不应单独使用洋地黄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心室率。(B)2. 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C)3. 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

4、静脉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会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不建议使用。(C)4.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患者静脉应用洋地黄类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会加速房室传导,不建议使用。(C)二、预防血栓栓塞I类建议:1 .除了孤立性房颤或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建议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A )2. 抗栓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脑卒中和出血的绝对危险及具体患者的相对危险和获益。(A)3. 非机械性瓣膜置换的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长期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使INR维持在2.0-3.0,除非存在禁忌 证。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脑卒中、TIA或体循环系统血栓栓塞)和风湿性二尖瓣 狭窄(A)4

5、. 具有1项以上中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这类患者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 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 VEFW35%或缩短分数25%)及糖尿病。(A)5. 监测INR的频率:初始用药时至少每周一次,稳定后每月一次。(A)6. 低危患者或有维生素K拮抗剂禁忌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81-325mg替代治疗。(A)7. 房颤伴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抗凝治疗目标强度取决于瓣膜的种类,INR至少要维持在2.5o(B)8. 房扑患者的抗凝治疗同房颤患者。(C)Ila类建议1.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如果仅具有一项危险因素(包括:年州75岁特别是女性、高血压、心力衰 竭

6、、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根据出血危险、是否能安全的长期维持抗凝治疗以及患者的意愿,可以选择阿司匹 林或维生素K拮抗剂中的一种。(A)2.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危险因素(年龄65-74岁、女性或冠心病),根据出血危险、是否能 安全的长期维持抗凝治疗以及患者的意愿,可以选择阿司匹林或维生素K拮抗剂中的一种。(B)3. 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药物选择采用同样的标准。(A)4. 非机械心脏瓣膜置换者,拟进行有出血危险的诊断性操作或手术时,可以停用抗凝药物1周而无须肝素替代。 (B)5. 可以定期对患者抗凝治疗的必要性进行重新评价。(C)II b类建议1. 年龄75

7、岁,出血风险增加,但没有口服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具有中等程度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但不能耐 受标准强度口服抗凝治疗(INR2-3)时,可以考虑降低抗凝治疗的强度(INR 1.6-2.5)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和体循环 栓塞的一级预防。(C)2. 因手术需要中断抗凝治疗超过1周以上的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替代治疗,虽然 这些方法的疗效还不确定。(C)3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外科血运重建术后的房颤患者,为预防缺血事件,抗凝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 (每天小于100mg)和/或氯吡格雷(每天75mg),但是这种方法还没有经过严格评估,可能增加出血风险。(C)4. 进行PCI的患

8、者,需要中断抗凝治疗以预防外周动脉穿刺部位的出血,但是术后因该尽早恢复维生素K拮抗 剂治疗,并将剂量调整到目标范围。中断抗凝治疗期间,可临时应用阿司匹林,但长期维持治疗除阿司匹林外,还应包 括氯吡格雷(每天75mg)和华法林(INR2.0-3.0)。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出血危险。(C)5. 年龄60岁,而且没有心脏病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者(如孤立性房颤),血栓栓塞危险低,阿司匹林作为脑 卒中一级预防药物相对于出血危险的效益尚不明确。(C)6. 房颤患者低强度抗凝治疗(INR2.0-3.0)过程中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体循环栓塞,应该增加抗凝强度(INR 3.0-3.5),而不是加用抗血

9、小板药物。(C)m类建议年龄60岁,没有心脏疾病及任何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无需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来预防脑卒中。(C)三、房颤复律(一)药物复律I类建议房颤的药物复律建议使用氟卡尼、多非利特、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A)Ila类建议1. 胺碘酮是药物复律的合理选择。(A)2. 可以采用单次口服负荷剂量的普罗帕酮或氟卡尼来终止院外发作的持续性房颤,前提是住院期间巳经证明了 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并且这些患者没有下列情况: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不全、束支阻滞、QT间期延长、Brugada综合 征或结构性心脏疾病。(C)3. 进行药物复律前,应给予B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预防房扑发作时的快速

10、房室传导。(C)4. 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如果不急于转复窦性心律,可选用胺碘酮在门诊进行治疗。(C)II b类建议可试用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进行药物复律,但这些药物的有效性证据不足。(C)m类建议1 .当用作房颤药物复律时地高辛和索他洛尔是有害的,不建议使用。(A)2. 不建议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或多非利特在院外开始心律转复。(B)(二)房颤和房扑的直流电复律I类建议1 .房颤伴进行性心肌缺血、症状性低血压、胸痛或心力衰竭患者,当快速心室率对药物治疗不能迅速反应时,建 议立即行R波同步直流电复律。(C)2. 房颤伴预激患者出现快速心室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建议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11、(B)3. 对房颤症状不耐受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建议直流电复律,复律后早期房颤复发,可以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 药物后再次电复律。(C)Ila建议1. 直流电复律可以作为房颤患者长期治疗策略的一部分。(B)2. 治疗症状性或复发性房颤时,是否选择较少使用的再次电复律可以考虑患者的意愿。(C)m类建议1 .尽管预防性地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多次复律后房颤复发间期窦性节律维持时间仍相对较短,不建议频繁 的电复律。(C)2. 地高辛中毒或低钾血症患者是电复律的禁忌证。(C)(三)药物强化直流电复律Ila类建议I .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预治疗有助于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防止房颤复

12、发。(B)2. 电复律成功后房颤复发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有利于提高再次电复律的成功率。(C)II b类建议1 .持续性房颤患者,可以考虑应用B受体阻滞剂、丙吡胺、地尔硫卓、多非利特、普鲁卡因胺或维拉帕米,但这 些药物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及预防房颤早期复发的效果尚不清楚。(C)2. 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在院外开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提高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C)3. 某些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果能确保药物对患者安全,也可以考虑在院外开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提 高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C)(四)房颤转复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I类建议1. 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未知,复律前至少

13、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应继续抗凝治疗4周(INR2.0-3.0),无 论采取何种复律方法(药物或电复律)(B)2. 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紧急复律的患者,复律同时应静脉使用肝素,首先给予负 荷量,然后以一定的速度维持静点,APTT控制在正常对照的1.5-2倍。此后,给予口服抗凝治疗(INR2.0-3.0)至 少4周,同择期复律。对于这类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证据有限。(C)3. 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MI、休克或肺水肿),应该立即 复律,不应因抗凝而延迟。(C)Ila类建议1 .房颤发作48小时内,复律前、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应

14、根据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水平判断(C)。2. 复律前抗凝治疗的替代方法是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探查左心房和左心耳有无血栓。(B)a. 没有明确血栓证据的患者,给予普通肝素抗凝(首先给予静脉负荷量,然后以一定的速度持续滴注,使APTT 控制在正常对照的1.5-2倍,直至加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并INR2.0)后可立即进行复律(B)。此后,继续口服抗凝治疗(INR2-3)至少4周,,同择期复律的患者(B)。 对这类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证据有限(B)。b. 如果TEE发现血栓,复律前至少抗凝治疗3周(INR2-3),复律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复律成功的患者长期 抗凝可能也是合理的,因为这

15、部分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仍然较高。(C)3. 房扑患者复律的抗凝治疗同房颤。(C)四、窦性节律的维持I类建议开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前,建议治疗房颤的基础病和可逆转因素。(C)Ila类建议1. 房颤药物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有助于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C)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房颤复发频率低且耐受良好也认为是治疗成功。(C)3. 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且药物耐受良好的房颤患者可以在门诊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C)4. 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间期尚维持窦性节律时可以考虑在门诊使用普罗帕酮或氟 卡尼开始治疗。(B)5. 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或仅有轻微的心脏病容易导致房颤的患者,如果基线未校正的QT间期460ms,血清 电解质正常,且没有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的致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房颤发作间期尚维持窦性节律时可以考虑在门诊 使用索他洛尔。(C)6. 左房不大或轻度扩大有症状的房颤患者,为预防房颤复发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作为药物治疗替代选择。(C)I类建议窦房结严重病变或房室结功能不全患者没有安装起搏器前,不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维持窦性节律。(C)五、特殊考虑(一)术后房颤I类建议I .若无禁忌证,建议口服B阻滞剂预防术后房颤。(A)2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建议应用阻滞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