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528784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姚宗勋先生逸文集萃 薄家骢整理 85年元月姚师弥留之际,于病榻之前嘱我以重托。叫我在他老人家身后,将他所有的文字资料妥善整理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遗产。恩师仙逝之后,在敖石鹏先生的主持下,由承光师弟陪同将姚先生住所内凡带有文字的纸张、本簿、信件、书刊、杂志甚至一些毫不起眼儿的不规格纸片包括广告包装纸、香烟盒之类的物件加以收集整理,所有这些东西装了整整一麻袋,带回我的家中进行仔细的清理择抄。深感恩师的重托,怀着对老师的无限思念,我开始了通宵达旦、日以继夜地誉录整理工程。经过将近半个多月的精心劳作,反复核查终于整理出一份姚宗勋先生的珍贵遗留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分散、拉杂但不啻是一部意拳宝典。对于一切有志

2、于拳学研究的有识之士,不失为武当剑谱、少林秘笈一类的武林宏篇。姚先生生前谆谆教导学生们,希望在他身后大家团结一心,把各自的心得体会往一起“凑”。遵照他老人家的意愿,我手中的全部资料不敢私密,奉献给大家以期达到恩师拳学思想发扬光大之目的。用极浅近而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举一动,甚至极小极微的都要有意义、有精神不可无的放矢,亦即先师所说:“在于心意之领导精神之指挥。”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心意把”我个人体会就是把握心意。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动作时不论姿势优劣与形式繁筒,只看全体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解呼吸所发之弹力如何,总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精神严肃

3、、力量活泼。精神与力量都要“不丢不顶”、“亦丢亦顶”,精神要照顾全面,力量在反复建立平衡与破坏平衡。“三角力”系指发力前各关节均应成钝形三角形(主要是腕、肘、膝)发力时上臂向前旋转、拧裹而出即所谓“螺旋力”。坐式:两脚悬空,周身不易得力,通过坐式练习求力,身法、步法易平稳灵活多变,为技击桩主要环节不可忽视。钱砚堂赠芗老“夫子之墙高千仞,君能入室且登堂”。臂部撑裹拧抱,肘部约曲池穴位处意向外指,肘部外侧向内裹,腕部微拧(拇指一侧向外,小指向内)小腹松圆是调整胸腹之松紧。站桩求力水中,水流轻缓不拘从何方流来。身体随之应和微动(进一步多收少放)上下一致、浑然一体,不做中流砥柱。试力为缠绵不断,发力一

4、触即发,就是断。讲单、双重是为了不暴露“中”,发力讲角度、方向、火侯,劲力尤为重要。正面发力放人要让对方重心放在己身胳膊上,而后突然转方向发力,才能将人放出。站式四手心相向似挤一球,肘尖部外侧稍外撑,内侧向内滚裹, 上下臂弯曲度大于90度。单纯防御的方法以上诸条是为了避免双方受伤害及提高技能而设。练习即久在推手中能分析对手的力量的方向及目的,从而达到既可保持自身的力量平衡,又能动作裕如,后就可作进一步的锻炼,除不许击打撞踢外,其他限制降低或无限制。基本求争力法风府穴(不是第七颈椎)用意挺颈,全身后靠要拉紧有弹力的绳子去拉手,而手去拉紧前方的绳子,设想前后两个力量对抵相消,手不为所动就行了。后手

5、如抱着一个有弹性的球,当身体去拉前手时,用意去抱球,以呼应前手。争力就是全身上下、前后、左右都有力牵引,共争一中,上面所写是求争力之初步,仅有前后之力故名二争力。反应基本训练(一).求得整体争力之后,周身皆知有弹簧相系,则本身亦如一大弹簧。然后设想有敌人轻轻来推或击某处。或上下、左右、前后意念一紧立即从一中心而异向发出,习之有得,设想人迅速猛击,意念一动力既可发出但不可见形,即所谓一触即发,一发即止。(二).设想站在一块漂浮的木筏上,忽而前后倾斜、忽而左右摇荡、上下沉浮。前倾则后移,后倾则前移、左右移动、上下压提,用意去作不可见形,注意整体不靠单纯腿部,不要有固定顺序,缓慢到加速。此为站桩时调

6、整具体松紧及训练步伐灵活的基础功夫。精神高度集中时,多有身体不自觉的僵板不灵,所以要锻炼在精神高度集中时,身体仍能相对地放松,唯有这样,才能动作敏捷、呼吸自然通畅,动作乃可以持久。松腰坐跨,木支撑、绳吊系,膝关节亦然。搭手既不要脱离“点”又要控制对方。争力主要相争之处有三:1,头顶与两脚中心。2,颈与前手腕。3,两手左右争。练习:绳有得后,再设想周身毛发飞涨与外界联系, 互相牵引,身体不能动转而又处处都微动的意思,这就是拳家所说的“顶上力空灵, 身如绳吊系”、“形松意须紧,毛发势如戟”之意。练习时要用意不用力,实则意念一往自有轻微的力,不要再有意用力。要注意形曲力直、八面出锋共争一中。这一中指

7、的是头顶与两脚中心这一条线,是均整轻灵的关键处。拳术前人所说“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即指此而言,作时一定要意念切实,可是不能执著。反应练习(二)不通过大脑就能发力,猝然遇袭击不及思考即可自卫,进而作力向一方连续发出“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发力和试声同时而作,同时胸窝微收,两肩微向内扣,上体前面略呈凹形,其目的是变平面为凹型,以滑开来击力量的尖锐点小腹实圆即气贯丹田之谓试声每日十次即可。试声的意义还在于,在发力的瞬间提高防御能力,减轻或抵消反弹之力。发力时为防御之薄弱环节。前人所谓气贯丹田亦意拳所谓发力时“小腹实园”练习即久会感到周身内部随之微涨。蓄力就是储备力量,准备发出。基本练法站桩即

8、精神集中,神不外驰,力向内收,全身不可有平面处,大小关节无处不曲,曲处具有力含蓄于内。动作时更要注意上述各点,是否有空白处及不足之处,心意照顾周到后,全身力量才可统一,气力一致趋于圆整。所谓“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推手:第一阶段在外力之下,动作不停变化,还要保持力量平衡。第二阶段即保持自己平衡,还要破坏对方的平衡。第三阶段打乱对手平衡状态而对手正在为稳定自己重心而重新调整步位平衡时要掌握稍纵即逝之时机猝然发力。发力动作极小,时间极短突然迅疾刚劲之力,犹如火药之爆炸耳。意念支配,意之所向,神即随往,筋骨因之运动而发力。顺乎自然,达于体外,力未发时由意念将力回争(缩)即平日所练之争力。欲先利用一争

9、之弹力,突然发力。当力之发出,肩、肘、膝、胯全身各关节处均起锋棱,其锋棱之意,非指外形之屈伸,全身关节骨缩筋伸,处处有力出锋,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应,互为应和,一触即发,一发即止。正发力1.虚握拳须用三分力。2.力发至前足尖。3.除拇指外皆向前上方指去。4.设想大臂为弹簧,往回一压即可撞击肘关节。5.力透敌背。6.头、前额向前撞,顶心斜向前上顶。7.前后臂所成角度应大于直角,双臂未发力前,成略小于45度角,发力时略大于60度角。腿脚发力与行走发力法同,设想与敌将接未触之时,肩架不变,后腿突然提起,脚尖向前方向伸出。同时头向上顶。在设想己触敌身(高不过膝)头与脚腕互争,踏地之腿有力向上蹬地,

10、而向前送髋直催至足尖。膝部发力同上。小腿不前伸,突出膝部与头之突争。侧后方发力设想敌从右肩处推来,左手拧转前伸,右手拧转稍向后拉,两手与前方争的同时,两手也互争。其力集中在右肩向后方撞去,同时头须向右侧后方拧转,眼向后看去(脚下微拧)。行走发力1,前进:前足一着地时,力即发出,同定位法。左右:略2,退步发力:在向后撤步时向前发力,当前步后撤至适当位置(其两脚距离与浑元桩步法同)脚一着地力即发出,如定位发力法,其不同点在于前步后撤形势即变成前步变后步,后手变前手。例如左步后撤时左手左肩左胯趋后移之势向后争,右手不动,待左步踏地时猛向前手撞击。向后发力(又名惊力)准备式与一法同,设想敌人由下方紧托

11、腕或臂或由上方猛握腕或臂,此时双腕微拧,双手猛握拳(不可握实其力向回争欲将假借弹簧突然拉断,随之即起,恢复原状。其神情犹如突然受惊。向前上方准备式与前同,设想敌人经前手上方向我头部击来,身体(以头部为主宰)稍向后下方靠去与前手相争,同时前后手亦争两手及两前臂拧转。设想我前手己将触及对方下颌部和头部之时突然发力,手指力须向斜上方指去。向左右侧方准备式同。设想敌经我前(左)臂上(下)向我头(腹)击来,身体以头为主宰,稍向右侧方靠去与前手争。前后手亦争,拧转同法。发力时前手拧转前指对方头部(约成60度角)后手前伸与前手位置相当略低于前手约十公分,指向敌人胸部。清赵藩“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

12、思”“文武之道,一张二弛”张驰宽严即松紧紧是用了力,但不过大,所谓僵就是动转不灵了。阻力感:阻力强弱由自己的设想而来,设想“松”“又松又紧”“紧”都要练,也就是在松紧反复变化中去摸索,达到似松非松的境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全凭一念支配。推手普遍问题1.发力时机 2.准备时间过长斜面问题斜侧面使对方的力一部分落空,力的指向偏斜。用力量指向的变化和步法、身法的移动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重心的升高或降低来破坏对方的压力,同时也用这些变化去进逼对手直到感觉(接触点的感觉及对方所处的位置)对手的力已很难变化(僵)被动的形势下再发力。在练习中当然免不了错误,判断不了力的瞬间的变化。学自抽象起,精神须切实,有形

13、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用法不露形,用力纯在意,意力不出尖,浑圆无定式。意拳原是心意拳的名称之一,据芗师云自戴龙邦后始称形意拳。至今河南地区心意、形意并有。至今少林僧仍以心意拳为少林正传,实则形意源于心意,但经发展演变后已不同于心意。芗师云最早名老三拳。即践、躜、裹。践指步法, 躜指手臂,裹指身包罗万象也。芗师于40年在拳学要义一文中,曾有如下文字:“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相苛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套也。”38年时芗师曾谈及当年改用意拳为名之意,因当时一般习形意拳者尽习套路,追求招法去道甚远,故以意拳名以示区别于形意拳。回想先生当年年少而辈

14、行尊,独得郭老秘传,语多锋芒或少含蓄,因而遭致众嫉,致背后以疯子呼之,甚或说芗师是冒称郭老弟子等等,亦促成改名为意拳之主要原因之一。意拳正轨一书,前后之原由经我兄说明后始悉其梗概,道新兄尚在津,当抽暇往访,以明该书的助写者有谁?当年偕韩兄往访王矫宇氏之杨先生,己忘其名,在记忆中从芗师学约年,余即离去,由其改写,当难存真。心意要论一书, 芗师称之曰“老拳谱”,弟之看法,该书为人伪托武穆之名,心意拳为少林嫡传。芗师曾对弟言之者。且今日少林僧(嵩山少林寺)尚称心意拳为少林镇山之宝。据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华书局版)执错传拳客外行,曾言及少林掌故,清初明宗朱由畴至少林落发,徐徐请武技,当代名拳师山西白玉

15、峰觉远上人(落发于少林寺)等四人,至少林精研拳技,少林拳技达到前所未有之境地。少林报驱鞑虏复明室之旨清室于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林烧后又复建,剿抚双施。今日少林寺内尚有文字说明。乾隆曾于方丈室住宿一宵,山门匾额为康熙手书(雍正于少林亦有渊源)芗师言意拳与少林嫡传心意拳是一源,但非受嫡传-派之继承人不传。姬公(际可)清初人,何以托游终南山得心意拳谱(武穆著)研习三载拳技成,我认为是假话。古代人一向尊师讲师承,何以不称师承传人,又推民族英雄为属,是有意焉。与少林被剿有关,不得己而讳言师承。79年弟曾偕同道杨绍庚等去嵩山,曾与该寺正觉和尚谈及少林往事,被避而不谈。后因询问横临和尚(芗师民初至少林寺时之掌门人)有传人否?正觉愕然始询何以知横临(字恐有误)然后始畅谈往事,自言未学武技,幼时在寺得识横临和尚及其传人。临别尚频频言及因尊前辈嫡传拳技一丝不能增一丝不能减,保守之态可掬,亦可见重视之深。芗师呼为老拳谱,且时引原句以教人心意要论流传即早而又精深的拳谱,是意拳正轨之出处,弟之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