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521096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和正确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一)、儿童社会化的含义(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三)、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二、目前我国儿童交往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一)教师的素质与儿童的社会化(二)独生子女与儿童社会化(三)家长的态度与儿童的社会化三、培养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交往的途径与方法。(一)正确的认识儿童的同伴关系的作用(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为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创造条件(三)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四)对不受欢迎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内 容 提 要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及今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学校、社区要理解儿童同伴交往及其

2、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显性与隐性的不利因素及危害性,从而做到尊重、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并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为儿童同伴交往创造条件,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关键词:1、儿童社会化:即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 湖北省广水市幼儿园 管桂菊一、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和正确同伴交往

3、的基本特征(一)儿童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人和外部世界处于不断地交互作用中,各个人通过积极地、能动地社会化过程,学会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掌握规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形成所允准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发展成为能被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接受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般规律使个人顺利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心理学家陈会昌在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一文中作了更为通俗地说明,“儿童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生物的人逐渐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

4、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 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一个自然实体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过程。(二)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从现代化教育观念看,让儿童“学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发表情感智力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情

5、感智力即情商,就是指除了智力因素外的一切内容,主要包括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欢迎,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及尊重他人。可以看出所谓情商就是人的社会性。有人认为“智商决定录取,情商决定提升”,智商决定成功的20%,情商则决定成功的80%,把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应当共同为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努力。 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

6、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学前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学前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对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前期应该注重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的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三)儿童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儿童的社会化是在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的过程中完成的,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相互协作过程,

7、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是与亲子关系平行的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同伴交往是其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儿童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能逐渐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各自才能与品质的多样性,认识到自助与助人一样重要;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还在于任何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认知与情感是由每个人领会、体验、质疑、猜想、顿悟等生成的,越是人际互动、对话交流,幼儿掌握的东西便越能够被随时调用和灵活应对,也越是能够被新的经验所整合或扬弃;交往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学习成功、事业有成、

8、工作出色等都离不开交往。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交往、学会尊重、重视协同努力与自我表现的统一。幼儿园要创设儿童与同伴交往与互动的环境,形成合作的机制,即“利益共同体”或“成长共同体”。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的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有报道表明,家庭之外,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更多的触摸,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有人研究了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特点认为,3岁以下的小孩子的同伴关系建立在交换游戏物品的基础上,34岁的儿童的同

9、伴关系建立在口头上,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出现交为复杂的和互惠的游戏。2岁以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是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另一个孩子转过来看他并挥挥手说声“哒”,并继续看那个孩子,这样重复了三次,这个孩子的重复动作就是一种指向其他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这一阶段,

10、当积极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 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以前的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到3岁以后,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同伴之间没联系,各玩各的。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组织的,彼此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

11、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的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要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幼儿的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子更明显地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好更加固定,女孩子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儿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二、目前我国儿童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一)教师的素质与儿童的社会化从教师的素

12、质方面来看,目前,有些师范学校,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当成学校办学的最高法则,教给学生的主要是有关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重师范课程的学习,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不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消极影响。从教师的态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给儿童带来升学的压力影响到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教育,重儿童智力轻社会性的观念还存在,有些教师生怕儿童的同伴交往影响秩序或破坏自己的计划,怕儿童不学好或因同伴交往影响知识的学习,往往过分干预同伴之间的活动,这些作法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是有害的。(二)独生子女与儿童社会化儿童的天性是喜欢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特

13、别是乐于和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一起生活和活动,同伴之间心理特点大体相似,有共同的语言,情感、兴趣爱好。他们在一起生活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无限的乐趣,可以培养交往技巧和与人相处的规则,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住房单元化、城市化对儿童同伴交往和社会性发展潜在着不利的因素。众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没有差别,但因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确,如溺爱、包办代替,也会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独生子女基本上生活在成人世界之中,他们与大人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训练和锻炼,不懂得分享和轮流,父母的宠爱可以说全被唯一的孩子所占有,家中

14、的玩具、点心或衣物都属于他一个人。婴儿期自然的自我中心思想被延续,对别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真实体验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才能得到补偿。如果父母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重视子女的社会性发展,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后果:一是待人接物笨拙。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感到孤独,那些很少机会和别的孩子交朋友、共游戏、受锻炼的孩子,他们和小同伴商量、交谈的社会交际技能较差,不会很好地待人接物,容易为别的孩子讨厌的拒绝,经常独自看书、自言自语地游戏。过多的、接连不断的新玩具、新图书的刺激,由于没有小同伴的参与,也会失去吸引力,因为只有在儿童伙伴中独生子女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二是缺乏社会性意识,不合群。有的独生子女

15、在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讲“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谦让”等社会观念的话,但不能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实践深切地体会其中的涵义。在儿童世界中,经常会发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吵架,受到委屈、误解和吃亏、挨打等,认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学会适应别人要求,初步懂得组织领导别人和服从别人指使的各种规则。如果孩子经常受到这样的磨练,他们就会掌握处理各种情况的办法而应付自如;如果孩子不会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满足别人的兴趣,和别人发生的冲突矛盾就增多,朋友范围就日益缩小,显得不善合作、侵犯性强、或者比较胆小、孤独、羞怯、退缩。在人生道路上也变得比较艰难。一般来说,孩子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性游戏,才能真正学会尊重、同

16、情他人、服从他人、遵守集体规则,具有正义感与牺牲精神,而不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复述成人的某些训诫。有些独生子女,由于任性和笨拙,遭到排斥;有的独生子女由于羞怯和腼腆,又难以参加到小朋友中去,得不到应有的社会生活的磨练,社会意识相应地比较薄弱。他们较难从“自我中心”的壳里解脱出来,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理解集体规则等到良好行为习惯。独生子女缺乏经常和别人分享食物、玩具的愉快体验,不需要照顾年幼的弟妹或听从年长的兄姐,容易滋长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思想、感情,同情心与责任感也显得比较薄弱。(三)家长的态度与儿童的社会化因为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家长也害怕孩子的同伴交往,怕近墨者黑,怕孩子再也不听家长的话,常常把孩子的缺点和过失归属于孩子同伴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